为什么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5 19:35:24
这句话有什么出处,是否有一个典故?

成语“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出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本意不是说二者必然不可兼得,而是强调当如果不能兼得的时候,我们应当如何取舍。 其中也有好的东西不要拥有太多,不然就体现不出其价值所在,就像一山不能容二虎,金字塔顶上永远是最稀少珍贵的,意在提醒人们在面对取舍时应该如何抉择。

  解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鱼与熊掌”的确是我们的生命历程中经常遇到的二难选择。
  大而言之,想名又想利;想做官的权势又想不做官的潇洒自由。
  小而言之,想读书又想打麻将;想工作又想休闲。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之所以难,难在舍不得,难在那不可得兼的东西都是“我所欲也”,甚至,也是人人所欲的。不然的话,也就没有什么可难的了。
  生于朗朗乾坤、太平盛世,似乎已没有生与义,生命与爱情与自由的不可得兼了,这是幸事。不过,面对滚滚而来的经济洪流,义与利的二难选择却恒常悬在我们的面前了——
  利,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什么而取什么呢?
  至于孟子所说“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则是所谓“不吃嗟来之食”的问题。这有《礼记檀弓下》的一个故事可以佐证:
  齐国遭到饥荒,黔敖准备了食物在路边赈济饥民。一个人饥饿不堪地走过来了,黔敖连忙左手端饭,右手端汤冲那人喊道: ‘嗟!来食!”那人瞪着眼睛对黔敖说:“我正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尽管黔敖再三向他道歉,那人仍然坚决不吃,直到饿死。
  其穷棒子精神如此! 因为——
  “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这算不算是“舍生而取义”呢?
  出处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