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饱和溶液有没有可能没有析出?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1 08:00:27
百科“溶液”词条上讲过饱和溶液“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且已有部分溶质沉降”,而“过饱和溶液”词条上讲过饱和溶液“溶质仍不析出”。老师说这里实验与理论矛盾。例如:氯化钠溶液35%就饱和,理论上分散质到40%时就有5%的析出,但实验中并没有析出【经处理(如晃动)才会有析出】,是这样吗?

还是上面的例子,若分散质90%时析出的至多是55%还是50%?请高手解答。
如果有析出他还是过饱和溶液吗?是溶液吗?分散质90%呢?

过饱和溶液是热力学不稳定(介稳)状态(动力学稳定)

因为溶液析出溶质需要晶核 就像下雨下雪一样 没有晶核无法使水蒸气液化
在这里 晶核有相当于“催化剂”

一旦改变过饱和溶液状态 (震荡 加入晶核)过饱和溶液就会向饱和溶液转化 这个过程直到达到饱和为止 不会析出过多晶体使溶液不饱和 也不会停留在某一过饱和状态 (会进行到恰好热力学稳定状态)

这里有个辩证的问题
一个理想状态,一个是实际现象。
溶液必须过饱和才能有所谓的析出。不饱和,怎么可能存在什么析出啊,对吧?!
这个类似物理上的惯性一样,要过饱和溶液里物质析出,他有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先形成晶核,再慢慢长大,知道你可以看到的所谓宏观析出!!............

溶液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一般的溶液在高温时,溶解度高,当突然降温时,溶质来不及析出的临界状态就是过饱和溶液。另一方面,晶体可能与水分子结合,或者形成溶胶。但这些物质的表面吉布斯自由能大,在热力学上是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有趋向于吉布斯自由能减小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