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目的何在?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13:28:02
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维护自己贵族地位??

克制自己的贪欲(诸侯之间争夺地盘的战争),恢复有道德观念的生活(避免百姓生灵涂炭,共同尊敬周天子),难道有什么不对吗?某组织最喜欢通过暴力夺取政权,再让自己子孙世袭!

恢复有秩序的社会状态,但孔子的最终走向是恢复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有秩序的社会状态,而不是法为天下唯一衡器的状态,法家尽管提出依法治国,但没有提出人人都要遵的法,老子无为而治,不是无为,是有限度的为,限度时什么?人人遵守的法!无为就是不需要青天,不依靠任何个人的威权和强项治理!再到孟子民贵君轻,是越来越接近真相。至于以后的焚书坑儒,应该多是焚老子坑孟子吧,依法治民,最终走到独尊儒术,依礼治国,礼的核心被定义为下尊上。从儒学到儒术,那是儒学在渐渐下乘,一字之差,却概括了百家争鸣文化繁盛走向一家之言的惨痛过程。

从精神上巩固封建统治

论语·颜渊》篇第一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段语录分三层意思:1、“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复述前人的“克己复礼,仁也”。《左传 昭公十二年》有载:“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不仅仅是语气上的加重,而且也是对“克己复礼,仁也”的升华。这里 “天下”意指“国家”,那么,这里的仁就再也不再仅仅是指伦理道德上的仁,而也指政治上的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就是:如果有一天在政治上做到了“克己复礼”,整个国家就实现仁的政治了。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讲,作为政治的仁统帅下的伦理道德,包括礼。礼是仁德的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

春秋时代的礼,是一种社会制度,是从周朝建立开始施行的,就是符合周朝建立时期生产力的生产关系。
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数百年后的春秋时期,几百年前的落后生产关系,已经开始阻碍了生产力的进步,所以人民内部开始希望变革。
而孔子在看到生产关系改革所带来的乱象后,就希望大家能克制进步与发展的想法,让所有国家,继续依照周朝建立时期的生产关系来运行,不要改变。

克己是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