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故事(300字)多了不要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5 21:52:54
yuuuuu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肃宗(756年-762年)时边镇守将安禄山(?-757年)、史思明(?-761年)掀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政治、经济、社会渐呈衰败之象。
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
安禄山见唐室政治腐败,武备废弛,便于公元755年,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率兵南下,很快就攻占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
唐玄宗匆忙南逃,走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随行的将士在愤怒中杀死了杨国,绞杀杨贵妃,才肯继续起行,南下至四川。同时,太子李亨逃往灵武(在今宁夏境内),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一班西北将领的支持下,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
后来叛军内部发生分裂,安禄山为儿子庆绪所杀。唐军联同回纥援兵乘机反攻,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不久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杀安庆绪,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皇帝,后又被儿子朝义杀害。于是唐朝再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自杀,这场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才告结束。

河北10余郡多杀叛军守将,重树唐帜,切断了安禄山军队前后方的联络,使家在范阳的叛军将士军心动摇,安禄山甚至想放弃洛阳逃回老巢。唐朝很有讨平叛乱的希望,但杨国忠猜忌驻防潼关的哥舒翰,不采纳他关于据险坚守以待敌内变和由郭子仪、李光弼引兵北取范阳、覆敌巢穴的建议。十五载六月,哥舒翰被迫出兵,结果大败,潼关陷落,长安震动 。玄宗逃往成都,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军士哗变 ,杀杨国忠,玄宗被迫缢杀杨贵妃,随即奔成都。太子李亨奔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同年七月即位,是为肃宗,改元至德。
安禄山遣部将孙孝哲入长安,自己仍留洛阳。叛军将领日夜纵酒,专以声色财贿为事,已无再进取之意,致使唐军得到了重整军备、调集重兵的机会 。长安失陷后,郭子仪 、李光弼奉命率步骑5万自河北至灵武 ,壮大了朝廷的声势 。河西(今甘肃武威)和北庭( 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 )、安西(今新疆库车)节度使的兵也来会合。唐廷又得到回纥、于阗及西域诸族的援助 。至德二载(757)正月 ,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李光弼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