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肿瘤的诊断、命名及分类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07:37:31

中医对肿瘤的诊断大多以肿瘤所出现的症状、体征为依据,因而在历代医家的著作中主要是对一些晚期肿瘤症状与体征的描述,但也有一些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了一些早期肿瘤的表现,如《证治汇补》中指出:“吞酸小疾也,然可暂不可久,或以小疾,或忽之,此不知起噎膈`反胃之渐也。”由吞酸久治不愈联系到发展成为噎膈反胃的可能,说明历代医家对病症的观察是十分细致的,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中医对肿瘤的分类,有根据病变部位而分为“筋瘤”、“骨疽”、“石疽”等;有根据脏腑相配分类,如《难经》说:“肝之积,名曰肥气……脾之积名曰痞气……肺之积名曰息贲”等,《金匮要略》有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有根据病理性质分类,如《难经》云:“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上述分类法虽不十分确切但无论在诊断与指导治疗上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正因为中医肿瘤命名是与症状与体征为依据,因而对于病变部位在体表或症状明显者,诊断与西医学较一致。但某些病变部位深,症状不明显者,就有可能发生同一中医病名包含有两种以上良性或恶性肿瘤,或同一癌肿因其症状表现不同而可有两种以上的中医病名现象。举例如下:

  具有明显恶性肿瘤特征的中医肿瘤病名:

  茧唇:《外科正宗》曰:“茧唇,乃阳明胃经症也。因食煎炒,过餐炙搏……初起结似豆,渐大若蚕茧,突肿坚硬,甚则作痛;饮食妨碍,或破血流……。”清顾世澄说:始起一小瘤,如豆大,或再生之渐渐肿大,和而为一,约有寸厚,或翻花如杨梅,如疙瘩,如灵芝,如菌形,状不一……”。《医宗金鉴》说:如溃后如翻花,时津血水这属逆。”根据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唇茧即唇癌,其发病与热食烟熏等慢性刺激有关,发展至后期可有杨梅、疙瘩、灵芝等不同形态。

  舌菌:《医宗金鉴》对于舌菌的描述甚详:“其症最恶,初如豆,次如菌,头大蒂小,又名舌菌。疼痛红烂无皮,若失于调治,以致掀肿,突如泛莲,或有状如鸡冠,舌本缩短,不能伸舒,妨碍饮食语言,时津臭涎,再因怒气上冲,忽然崩裂,出血不止,久久延及颈项,肿如结核,坚硬——痛,皮色如常。”

  失容:《外科正宗》指出:“其患多生肩之已上,初微肿皮色不变,日久渐大,坚硬如石,推之不移,按之不动;半载一年,方生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