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好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04:06:42
欧洲某海湾,德海军的布雷艇每周一、三、五来布雷,英海军扫雷艇每周二、四、六来扫雷。有一天英国人厌烦了没去扫雷,想看看明天会发生什么事。结果第二天德军布雷艇撞中自己上次布下的水雷沉没。英国人把德国人救了上来,德军艇长破口大骂:“你们怎么能这样不负责任?这在我们海军里是绝不允许的!”

好极,还有点教育意义__偷懒是不对的

龙应台
从石狮子出发(代前言)
狮子总见过吧?
庙前的石头狮子,咧开的大嘴里含着一粒石球,孩子的小手伸进去可以拨动。母狮子脚爪下玩着一只四脚朝天的乳狮,洋溢着嬉戏欢乐。年节庆典里的狮子,披着一头卷发,睁着一对大眼,在锣鼓阵中且舞且逗,憨态可掬。
少年时曾经和一个天真的西方人经过这样一个庙前。他摸着石狮问道:“这是个什么动物?”
我吃了一惊,“狮子!没见过呀?”
他吃了一惊,“狮子?这是狮子?”
隔着一座安静的石狮,我们惊讶地望着对方,为彼此的惊讶而惊讶。什么地方出了错?
“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的道理我已懂得,那么出问题的是“物”,还是给予物“谓之”的“名”?
多年之后,在德国一个开满了野花的农庄里读晚清文章,读到一个十九世纪的中国读书人描写他所见到的狮子:
“丙午夏四月,余偶客于沪,适马戏至,遂往观之。戏所在虹口,结竹为屋……虎犹可见之物,狮则不恒见,其首类犬,色黄微黑,毛蒙茸覆面,颈以下毵毵披拂。后半全类牛,惟尾端稍大,盖与图画相传五色烂斑者,殊不类。”
头像狗,身体象牛;初识真狮子的读书人显然意外极了:这哪是他所熟悉的狮子摸样?
如果所见是个石雕,他就有权利怀疑这犬首牛身是否扭曲了狮子原型;或许庙前那卷发大眼
的石狮才是写实。但是他见到的是一只活生生的狮子,告诉他那“五色烂斑者”不是真相。
中国没有活生生的狮子,所以庙前画里、锣鼓阵中的狮子是走了样的狮子。然而走了样
的狮子并不是谎言,因为它是图腾,既是图腾,当然就无所谓走样不走样,毕竟“有自也而
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不能以谎言不谎言去衡量、去理解。中
国的狮子和龙,和麒麟一样,载满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想像,尤其是对不存在于本土的陌生的
事物的想像。而在任何对“他者”的想像里,都隐藏着一层又一层的对“自己”的投射。
我不满足于想像,不管那想像多么悲壮美丽、多么大义凛然。古人告诉我:要“读万卷
书”,可是,古人不能告诉我那万卷书里有多少是想像、多少是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