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里两次墙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0 16:38:04
两次墙分别象征什么??急急急!!!

第一次范柳原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带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第二次流苏拥被坐着,听着那悲凉的风。她确实知道浅水湾附近,灰砖砌的那一面墙,一定还屹然站在那里。风停了下来,像三条灰色的龙,蟠在墙头,月光中闪着银鳞。她仿佛做梦似的,又来到墙根下,迎面来了柳原,她终于遇见了柳原。……

我感觉第一次的墙象征柳原和流苏之间的隔阂,牵绊,两人最初相识,是流苏对自己的青春下的最后一场赌注,自然是没办法敞开心扉——“流苏勾搭上范柳原,无非是图他的钱”,而范柳原最初也是个游戏感情的人,玩世不恭,双方随有好感,交谈却经常带火药味——最明显的是柳原说流苏“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范柳原想要的是一种传统女人带来的纯粹的爱情,但是流苏在禁不起老的压力下无法提供这种纯粹,所以第一次墙应该是象征着流苏和柳原的隔膜。文中说“那墙极高极高,望不见边;墙是冷而粗糙,死的颜色”,可见两人最初心灵的距离之长,心灵的沟壑之深。
第二次的墙出现时,文章的情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香港沦陷,到处是兵荒马乱,哀鸿遍野,满目疮痍,那堵墙也是遍体鳞伤。柳原和流苏在战争的洗礼下已经不再是自私自利的、桀骜不驯的,而是被战争打磨得圆滑。其中最重要的是两位主人公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名正言顺的夫妻。所以第二次的墙象征一个终结,一个流苏和柳原之间一切隔阂的终结,一切牵绊的终结,同是又象征一个开始——流苏和柳原平凡夫妻生活的开始,流苏和柳原真正达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开始。

回顾全文,其实张爱玲写到很多次“墙”,流苏和柳原在浅水湾旅馆房间的墙,流苏在巴丙顿道的房子的墙上贴绿引子......这一切可以证明各种各样的墙在文中反复出现暗示着时局和范、白关系的微妙变化。我个人认为墙象征着两位主人公感情变化是主线,同是墙也算是《倾城之恋》的一个物体线索吧。

以上均为个人的分析,欢迎交流讨论。

什么墙?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