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故事 长一点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5 08:43:12
快呀!!!!!

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请求为齐宣王演奏,挤进王家乐队鬼混。宣王死后,其接班人闵王好听独奏,南郭先生不能再混下去了,只好逃之夭夭。两千多年来,南郭先生一直为人们所嘲笑。可是,不知君是否想过,如果只笑南郭先生而不责齐宣王,是否有形而上学之嫌,甚至会被批评为不公?
  南郭先生不学无术,冒充内行,欲进入王家乐队这样高档次的专业队伍,齐宣王不但不堵,反而很高兴地接收了。“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皇帝老儿爱听合奏,无可非议,但竟对进入王家乐队的人也不考核,不问是否有真才实学,把三百人弄在一起“大呼隆”。原来他搞的是“大锅饭”。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南郭先生”不去充数,也会有“北郭先生”去混饭吃。其结果必然是滥收滥用,良莠不分。可见,南郭先生冒充内行充数,齐宣王是难逃其咎的。没有齐宣王滥收滥用,就不会有南郭先生充数。正所谓形影不离,相依相存。用今天的话说,这是个机制问题,而齐宣王正是这个机制的炮制者。由此看来,如果人们只笑南郭先生而不责齐宣王,被戴上形而上学的帽子是不冤枉的。
  说南郭先生受到不公的待遇,人们只笑南郭而不责宣王是为不公,还有一个理由。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聊以充数,实属不该。然而他也有长处。你看:“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南郭先生见势不妙,溜之大吉也!说得好听些,这叫做审时度势,自知之明。因为《韩非子·内储说上》并没有说南郭先生为了继续充数而去走后门,找路子,我们就不能把这类帽子扣在他的头上,只能认定为“自动辞职”。他没有等齐闵王解除“劳动合同”,就自觉离职了,表明了他尚有一定的决心和勇气。这时他已经滥竽知耻了。如此说来,南郭先生也有值得人学习的地方。

小学语文书上有

没有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