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晏子选用人才的标准有和不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12:58:09
诸葛亮和晏子选用人才的标准有和不同?

诸葛亮选材更注重的全才!!晏子注重的是专才!!这是最根本的区别!!
另外诸葛亮更注重的是品德,晏子则是唯才是举,不求完美,但求实用!

诸葛亮选用人才的标准:
诸葛亮深受汉末清流思想的影响,认为的能管理好国家 的官员,首要的是品德,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受到他的重用。比如蒋琬、费祎、姜维 、王平等人在私生活方面都非常严谨、俭朴,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奉公守法,堪称世代楷模,也应该说是德才兼备的样本。而对于杨仪、魏延等品德上有所缺陷的人,虽然也 要用,但并不把他们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尤其不能作为自己事业的继承人。这和曹操 、刘备的唯才是举,德在其次几乎相反,其实曹操也喜欢德才兼备的人才,对某些品德 不高的人,他并不喜欢,但他还是敢用,而且放手的用,所以曹操手下能人才如云。而 刘备敢把魏延放在汉中独当一面,把私德不怎么样的法正视为心腹的谋主, 其实符合诸葛亮标准的廉吏、良吏集于一身的人才历朝历代都很少,可见这样的人本来 就不多,而蜀汉能拥有这么多类似的人才,说明诸葛亮在发掘、培养人才上是下了很大 辛苦的。但这样做虽然得到了德才兼备的人才,却把更多的有才但德差一些的人挡在了 外面。而且过分强调德的力量,会使人偏向于务虚,而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而作为政 府官员和军队的将领,最重要的能力就是随机应变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晏子选用人才的标准:
在《晏子春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对人才的重视和对谗佞的憎恶。《谏上》载:“景公信用谗佞,赏无功,罚不辜。晏子谏曰:‘臣闻明君望圣人而信其教,不闻听谗佞以诛赏。今与左右相说颂也,曰:比死者勉为乐乎!吾安能为仁而愈黥民耳矣!故内宠之妾迫夺于国,外宠之臣矫夺于鄙,执法之吏并苛百姓。民愁苦约病,而奸驱尤佚,隐情奄恶,蔽谄其上,故虽有至大贤,岂能胜若谗哉?’”奉劝齐景公亲贤人,远小人,表示了晏子对人才的重视和对小人的反感。《问上》载:“景公问晏子曰:‘莅国治民,善为国家者何如?’晏子对曰:‘举贤以临国,官能以敕民,则其道也。举贤官能,则民与若矣。’”

《谏下》载有晏子与齐景公的一段对话:“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