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宏观经济老师吗?请进!为什么古典要用增加潜在产出而凯恩斯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16:00:12
从古典经济模型和凯恩斯经济模型中,你能说明为什么凯恩斯通过需求管理政策稳定经济。而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强调增加潜在产出?

明天就要考试了。老师们说下。谢谢啊
我加分O(∩_∩)O

简言之 凯恩斯认为 需求决定供给
古典认为 供给决定需求

事实上 供给和需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你答题的时候先分别分析两个学派的观点
最后辩证的分析一下~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货币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学思潮兴起于美、英等国家。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宾(James Tobin)在1996年回顾货币主义产生的背景时曾经说:“正像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为凯恩斯革命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一样,70年代的滞胀使经济学者和公众欢迎(货币主义)反革命。[5](p8)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虽然风靡了50年代和60年代,但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本身存在着固有的缺陷。这些缺陷主要有:缺少微观基础;对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货币因素对经济影响的分析、对供给因素重要性的认识相对较弱;只是假定价格刚性或粘性,而没有这方面的系统理论。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主要发达国家掀起的通货膨胀风暴使凯恩斯主义的这些缺陷暴露无遗。于是,以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为代表的货币主义乘机揭竿而起。

货币主义把攻击凯恩斯主义的突破口选择在菲利普斯曲线上。1958年菲利普斯(A.W.Phillips)根据英国1861—1957年的经验资料发现了货币工资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一种反方向变化关系。这个经验成果后来经过利普西(Richard Lipsey)、萨缪尔森和索罗等人的进一步阐发,成为凯恩斯主义范式的主要构件之一,同时又为政府在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进行长期权衡选择提供了一个菜单。

在与索罗关于工资和价格指导线问题的争论中,弗里德曼(1966年)第一次公开对菲利普斯曲线提出批评。1967年12月弗里德曼在对美国经济协会发表他的题为《货币政策的作用》的会长演说中充分发挥了他的思想。这个思想后来被称作“愚弄模型”(fooling model)。在这篇演说中,弗里德曼指出,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他把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即把失业或就业看作是货币工资率的函数;根据古典经济理论,应当按照实际工资率的变化来建立菲利普斯曲线。弗里德曼还提出适应性预期假说和自然失业率假说,并主张把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作为一个决定货币工资变化率的附加变量来扩展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