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晚年事迹☆★谁知道???????????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06:33:17

鲁迅的晚年,有着诸多不可琢磨的东西,那是与中国人的习性完全不同的,于是便觉得,如果有人去写先生的晚年生活,那自然是一件有意味的事。其中的故事引申出的话题,也含有不尽的意绪。但写那一代人的生活,也并不容易,因了时代的隔膜,有许多情境已经模糊了。今人谈鲁迅,大多已没了激情,好似成了古董。所以诸多图书的描述,仿佛都已格式化了。但日前读到林贤治的《鲁迅的最后十年》,心里不禁一动,像被火烫了一样,让我异常地兴奋。书很有特点,文字亦佳,是目前描述鲁迅暮岁生活的最有张力的文本。这一本书激情四射,哲学的、政治学的、社会学的、美学的内蕴交织在一起,鲁夫子凛然孤傲的形象跃然纸上。懂得了鲁迅晚年的选择,便会了解现代的中国。现代史的奥秘与鲁迅的奥秘,就存在于这交织之中。

鲁迅的最后十年是个颇难写的题目,但林氏却举重若轻,心得独特,多言他人未言之言,有种回肠荡气的气韵。如梳理政党与文学之关系、“革命文学”的利弊、自由与人权的命运、国民党的书刊审查制等等,思想出于史实,立论惊世。林贤治在鲁迅面前肃然起敬,行文中有种神圣、悲壮的语态。鲁迅何以不躲在象牙塔里为学术而学术,写当代人钟爱的长篇小说,何以与形形色色的文人、名人纠葛,作者均有所思考,态度是决然的。鲁迅的性格,在晚年尤为刚烈,后人对其看法每每不一。文人喜其文字老辣,斗士热爱其横眉之态,学者又欣赏那通脱、清峻的哲人之风。同样是写先生的晚年,人们的观点如此有别,也证明了他的博杂。读者至今仍对其褒贬不一,不仅缘于对历史判断的差异,也缘于对个人主义限度的不同理解吧。

鲁迅的晚年颇不好描述,关于其史实的解析多不一致,论者如云,而莫衷一是。比如他与左联的关系、与苏俄的关系、与国民党左派的关系,都难用一种理论简单概括。三十年代,世界范围的知识群落,都有一种左倾的倾向,但同是左翼人员,对人生、对自我的看法各有不同。鲁迅虽身为左联的作家,但与周围的人又多有冲突,野性的与个性主义的东西仍在。你看他推介珂勒惠支的艺术,反抗的意识背后,还有现代主义式的阴冷,那绝不是一般左倾理论可以说清的。他还译过托洛茨基、高尔基的某些作品,基调与斯大林主义又并不相干。同是反抗的艺术,鲁迅在关注民众的同时,又保持着先前钟情的尼采式的独立意志,不与公式主义之徒为伍。这些使他既像左联的一员,又不属于左联的世界。他以复杂的心境出现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