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有关清高的论据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03:43:36
给为帮帮忙

陶渊明当时是个县令,起码相当于现在的处级干部,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这个位置多有油水啊,但人家说辞职就辞职了,撂下挑子就走人。介子推在重耳颠沛流离的时候,尽心服侍,重耳得了天下后,按理说,他不进常委,在哪个战线当个主管还没问题吧,可这个介子推就是牛,宁可被烧死在大山里,也不出来做那个官。

不过,话说回来,他们俩清高是清高,但毕竟有过从政的“前科”,而且,陶渊明的辞职,也可能是因为他感到那五斗米的薪水太低了,还不如回家种点地来的实惠,也不用那么操心;而介子推的归隐呢,也可能是因为和重耳这个领导的关系没整明白,图的是不蒸馒头争口气也未可知。所以,严格意义上讲,他俩的清高还算不上真正的清高。

有个成语叫口不二价,说的是东汉人韩康的故事。这个韩康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隐士,他经常在名山大川里采药,然后到长安大街上卖,往来有三十多年了。

他卖药有个最大特点:一口价。有一次,一个妇女买药时,和他讲价,韩康不同意,这个妇女生气地说道:“你是韩康咋的,口不二价?” 韩康一听,不仅叹道:“我本想做个隐士,现在,连这样一个小女子都知道我的名,还卖什么药?”于是,藏到霸陵山中。

汉恒帝听说韩康是个人才,想请他出来做官,便派使臣拿着聘任文件,准备了一辆高级车子去请他。韩康没办法,同意了,但他没坐恒帝给他准备的车,而是坐着自己家拉柴的车,提前上路了。走到半路,韩康找着个机会逃掉了。你看,宁可靠小买卖养家糊口,也绝不踏入仕途,要说清高,这样的清高似乎才算清高。

李白有一组著名的诗《古风》,其中有这样一句:“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说的是东汉隐士严光。子陵,是严光的字。这个人很有才学,而且还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

或许正因为这两个因素吧,刘秀三番五次地派人聘请严子陵出来做官,可能实在躲不过去了,严子陵只好直接面见刘秀。多年的老同学见面了,酒肯定没少喝,因为据史料载,可能是酒后要叙叙旧吧,刘秀和严子陵竟然睡在一个床上,严子陵还把脚丫子放到了刘秀的肚皮上,这明显是喝多了。

但,论同学情,酒怎么喝都可以,想让我做官,你当皇帝的同学出面也不行,总之,打死也不干。你说这个严子陵,清高不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