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试述竞争优势理论及其在我国外贸中的应用与政策建议。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05:07:43
求各位赐教

还是以生产要素供给为基础的资源禀赋说,其比较利益的前提是各国的供给条件、生产条件不可改变,资源、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在这种假设条件下,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及其产品才可能具有垄断优势。问题是在现阶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这些假定条件已经改变。首先,在当今商品经济国际化的条件下,生产要素、资源可以在国际间流动,其次,在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经过投资和新技术的采用,自然资源可以被改良、再造,也可以被新材料所替代:经过人力投资,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又可克服劳动力数量不足的矛盾。所有这些表明,除了一部分原料生产国,特别是石油输出国外,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竟争中已不具有垄断优势。以本国拥有的资源的相对优势来确定自己的国际贸易结构,虽然能获得贸易利益,但不能缩短自己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显然,在新的国际经济的背景下,依据自己的经济发展水平调整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利益结构,是国际竞争新格局对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强制。

  克鲁格分析按资源禀赋进行国际分工的重要工具是工资 / 租金比率概念,这个概念指的是工资成本在产品收入中的比率。他认为,劳动丰裕的国家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存在于两种情况:一种是各个国家要素/租金均等化,一种情况是劳动丰裕国家中工资/租金比率偏低。“如果该比率偏高,那么在劳动力丰裕的国家用资本较为密集的技术来生产更多的资本密集型商品将会有利可图。”(克鲁格,1995)在现实中,劳动是由资本(发放工资)组织到生产过程的,如果工资过高,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实际上便成为资本密集型产品。现在我们需要清醒地意识到一个趋势,这就是我国(特别是沿海地区)工资增长很快,工资/租金比率提高的结果,或者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失去竞争力,或者是资本替代劳动,使丰富的劳动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在现阶段,一个国家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最主要的是产业竞争力。单纯的由资源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中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单纯根据资源禀赋来确定自己的国际贸易结构,企图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作为出口导向,就会跌入“比较利益陷阱”。 [NextPage]

  二、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厂商进入国际市场,无论是采取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