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文学概论):模仿说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9:01:20

“模仿说”是现实主义反映论的蓝本,最古老的艺术学说,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模仿或者展现现实世界的事物,在浪漫主义兴起之前一直占主导地位。“模仿”一词源自古希腊语mimesis,自亚里斯多德始成为了美学和文学理论的核心用语。一个文学作品被理解为对——外在现实或者任何被描述为mimesis的方面——的再现。然而,亚里斯多德关于“模仿”的定义却融合了如下两重含义:其一,文学作品是现存现实的呈现;其二,作品本身就是一实体,并非仅仅是对事物的反应。前一种意义的模仿说竟主宰了西方近两千年。

模仿说是传播较广,文献较多的一种假说。有的学者称之为“维特效应”,或“冈田有希子症候群”。

所谓“维特效应”是指维特自杀引起模仿自杀。维特是德国作家歌德的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主人公,因失恋而自杀。该书1774年出版后,青少年模仿自杀的很多。莱比锡当局曾经禁止此书出售。哥本哈根不准出版,米兰把书全部买下,并付之一炬。因此歌德后来写道:“我刚刚把现实转化为诗篇,感到心情舒畅和开朗的时候,我的朋友们虽然他们必须把诗篇又转化为现实,但在现实中有几个人模仿小说吞枪自杀。我这本书虽然也作过一些好事,也被当作危险的东西备受谴责。”(Eisenburg,L.;1986)郭沫若在30年代翻译这本著作时,加上这样一首诗:“少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郎谁个不善怀春,这是人类至圣之情,怎么让我们在此中有惨痛的飞迸?”。该书出版后恰巧200年,美国Phillips DP把模仿自杀现象名之为维特效应((Werther effect)。

冈田有希子症候群的来历是日本同名的女歌星自杀后发生模仿自杀现象。冈田是日本著名女歌星,1985年被评为日本最佳新歌手,成为千万歌迷膜拜的偶象。1986年4月8日,冈田跳楼自杀,死时方20岁。冈田死后,消息传开,两个月内有114名青年男女模仿自杀。头10天内仿效的就有20多人。据1986年统计,日本自杀青少年333名,比1985年同期高出44%(崔新佳:1987)。日本学者名之为冈田有希子症候群。

由于抽象认知与记忆的能力,模仿是人类学习各种社会行为的历程。这种模仿连灵长目动物也有部分能力。心理学试验表明,模仿是受到传染作用的。Kimbrell和Blake1958年曾作过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