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 的资料?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23:43:23

胭脂 胭脂取自一种特别的花,燕北的一此民族称之为燕支花,所以,胭脂又称为燕支。这种特殊的花朵,汉人称之为红蓝花。 据说,胭脂用于美容,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涂脂抹粉,是古代妇女常用的妆饰手饰,因为脂粉可变媸为妍,所以深受妇女的喜爱,不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市井村姑,都乐于用它来修饰面容。

  古代的妆粉,有两种成份,一种以米粒研碎后加入香料而成,故粉字从“米”,从“分”。另一种是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因为它是化铅而成,也称“铅粉”。

  除米粉、铅粉外,妇女的妆粉也有用其它物质制作的。如在宋代,有以益母草、石膏粉制成的“玉女桃花粉”;在明代,有以紫茉莉花籽制成的“珍珠粉”;在清代,有用滑石及其它细软的矿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粉的颜色也从原来的白色增至多种颜色,并掺入了各种名贵的香料,使之更具迷人魅力。

  和妆粉配套的化妆品是胭脂。胭脂亦作“焉支”、“燕支”,它是一种红色的颜料,也是妇女妆面的主要用品。

  唐代以后,尽管妇女的妆饰习俗有很多变化,但涂抹红妆始终未被扬弃。

  从大量的文献记载及形象资料来看,古代妇女化妆,往往是脂粉并用的,单以胭脂妆面的现象比较少见。具体的做法可分三种。
  一、在化妆前预先将胭脂与铅粉调合,之变成檀红——即粉红色,然后直接涂抹于面颊。
  二、先抹白粉,再涂胭脂。胭脂的地位往往集中在两腮,所以双颊多呈红色,而额头及下颌部分则露出白粉的本色,使整个脸面的色彩富于变化。
  三、先在面部涂抹一层胭脂,然后用白粉轻轻罩之,俗称“飞霞妆”。这种妆式较适合于老妇。

  胭脂是一种红色颜料。原产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匈奴贵族妇女常以“阏氏”(胭脂)妆饰脸面。在公元前139年,汉武帝为了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此行,带回了大量的异国文化,包括西域各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风物。胭脂的引进,也在这个时候。
  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时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染料。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种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制成,名为“绵燕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