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痘来治疗天花的是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15:41:36
A、 李时珍
B、 张仲景
C、 孙思邈
D、 华佗

中国历史上的名医孙思邈用取自天花口疮中的脓液敷着在皮肤上来预防天花
不过看历史的话,似乎不仅仅是他,可能只是他的名气要更大一些吧。
人痘接种 人工免疫法的创造发明:早在晋代《肘后方》中,已记载用疯狗的脑子敷在被疯狗咬伤的局部创口上,预防狂犬病的发生;隋代《诸病源候论》中记载的“射工病”,与现代医学的恙虫病、斑疹伤寒很相似,书中提到“若得此病毒,仍以为屑,渐服之”,这一方法类似于现代应用疫苗的人工免疫法。不过,上述方法仅是我国医学史上有关免疫思想的萌芽,尚未达到防治疾病的实际效果。据清初朱纯嘏《痘疹定论》所云:宋真宗(公元11世纪)时,有峨嵋山人为丞相王旦之子王素接种人痘(痘乃痘疮,即天花)。这是我国人痘接种术的最早记载。史料证明,16世纪下半叶,用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已经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清初张琰《种痘新书》载云:其祖上数代推行种痘术,“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人耳。”《医宗金鉴》介绍了四种种痘法:  (1)痘衣法 把痘疮患者的内衣给接种的人穿上,以引起感染,这是最原始的一种方法;  (2)痘浆法 采取痘疮的泡浆,用棉花蘸塞于被接种者的鼻孔,以引起感染;  (3)旱苗法 采取痘痂,研末,以银管吹入鼻孔;  (4)水苗法 采取痘痂调湿,用棉花蘸塞于鼻孔。早期的种痘术,所采用的是天花的痂或浆,叫做“时苗”。这类疫苗危险性大,有时可造成一次人工接种的天花。我国人民在种痘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取得选择苗种的经验。清代郑望颐《种痘方》中主张用毒力减低的“熟苗”,并提出在小儿身上连续接种以养苗。从而提高了种痘的有效率与安全性。

D、 华佗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