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是寺和庙有何区别?为什么有的地方称庙?有的地方称寺?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6 13:22:44

人们常把“寺”和“庙”混为一谈,其实古时“寺”与“庙”是有区别的。

最早的“寺”是指官吏办公的地方,如大理寺、鸿胪寺,是“官署”的意思。寺,古文作“侍”解。《经典释文》说:“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

《毛传·隐公七年》孔颖达注:“自汉以来九卿所居谓之寺。”《汉书·元帝记注》:“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训诂学家许慎在《说文》中也训寺为“廷”,左思的《吴都赋》形容吴都官署之多,夸张为“列寺七里”。

“寺”作为佛教的寺院,是从东汉开始的。相传永平年间,明帝命羽林郎蔡?、秦景等人出使天竺(即今印度),取来佛经40多卷及释迦牟尼立像,偕同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天竺高僧同来下榻于洛阳鸿胪寺。因这些佛经是用白马驮来的,后来就在洛阳修建了一座寺院以弘扬佛法,取名“白马寺”,这是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

随着寺的兴起,寺又产生了许多异名别称,如“香刹”“丛林”、“精舍”、“香界”、“萧寺”、“绀寺”、“绀殿”、“净住”等。在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摩”,简称“伽蓝”,指“僧众所住的园林”。

庙的历史比寺早,它与中华文明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它最早是我国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故又称“宗庙”。宗庙的设置,是与宗法制度密不可分的。“宗字从“宀”从“示”,前者象征屋宇,后者则是祖先的象征,《诗经·大雅·绵》便有“作庙翼翼”的记载。古人后又把祀神之处叫“庙”,如“城隍庙”“土庙”。王宫之前殿也称“庙”。如“庙堂”、“廊庙”就是指朝廷。对胸怀大志有栋梁之材的人则称“廊庙器”。

根据等级的不同,设置宗庙的数字也不一样,据西周祭祀制度的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帝王之祖庙称“太庙”,凡有官爵者其祭祖处称“家庙”,也称“宗祠”。不论太庙还是家庙,在概念上又都可以称作“祠”,是纪念先祖和前代贤哲的地方,如山西太原的“晋祠”、成都的“武侯祠”、杭州的“武穆祠”以及苏州的“五百贤祠”等都是。

封建社会,平常百姓设祭祖神位的地方,叫做“祠”或“祠堂”,它是属于一姓一族的庙堂,同时又是封建专制政权的一个基层组织和行施宗法的场所,祠堂具有法庭的作用,而一族之长拥有至高的权力。

庙,反映着炎黄子孙对忠孝、信义、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