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小故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13:23:36
虚拟场景
A企业是某地区一家大型生产鞋类产品的企业,是一家集体企业。原先该企业拥有大约3000名职工,由于人多,机构臃肿,导致该企业效益一直不好。后来企业被卖给给个人,由集体企业转变为私企。
该企业老板上任后,要对企业精简,同时斥资引进一批先进设备,采取流水化作业。通过辞退补偿的办法,将企业精简了2000人,将剩下的技术娴熟,或者工作有能力的1000人留用。
由于改制后的企业人员精简,工作统筹化,企业成本下降,产品质量上升,产品逐渐有了竞争力,除了开拓本地市场外,还成功打入周边城市,企业欣欣向荣。
在某一年年底地方表彰大会上,该企业老板荣获多项大奖,在庆功会上,老板很高兴的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企业,一定要靠科技来强大....”

然而,企业的兴起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该地区经济改革,一家超级集团企业看中了该地区的发展,并打算对鞋类市场进行突破。
该企业斥资2亿欧元,从欧洲通过各种关系引进一套超一流鞋类生产设备:该设备只需要数名操作维护人员,就可以将原来需要几百人流水作业的鞋类生产完成,换句话说,也就是不再需要工人去生产鞋子,机械就可以代替工人!
双方不期而至的在市场竞争中交手,但是,由于集团企业方面,一个庞大的工厂,连保安在内仅需要30多人,却可以完成比1000人更好的工作,不但是数量,而且质量,款式等都要超越1000人的企业。计算机+机器,从设计,到修缮,到制作一条龙,完全取代传统手工劳动。
而那家私企,老板曾经算过,以现有的生产线,线上员工至少需要500名,然后配套人员大约200名左右。然而就是如此,也需要700多人,而对方30人的工作水平却比自己高。私企老板一下蒙掉了。
随后的竞争,集团方面利用人员少的优势,节省大批工资支出,导致其生产成本远远低于同行业竞争对手:500人每月就算每人1000元工资,也需要50万,但是这个企业却只有30人,就算是1万元工资也只要30万,而且产品质量也要高于其他行业。
渐渐的,该地区及周边地区的鞋类企业因为该集团的低价竞争(非低于成本价)而不景气,进而倒闭,最后仅剩下该私企苦苦支撑。私企老板打算裁员以减少支出,但是无论是员工还是地方工会和劳动部门都予以制止,导致减员计划失败。然后,老板无奈找到地方领导,希望帮忙。

上万人失业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虽然企业通过减员增效活得了利益,(只是短期的)但是却为社会留下了巨大的隐患,经济危机就是这样发生的。生产的产品越多,失业的人口也越多,从而造成了产品过剩,最后连这30个人的饭碗也保不住。
随着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用人就越来越少,这个不是说通过教育就能解决的,全国人民都培养成大学生,大学生毕业之后也都得就业,不可能都搞科研。
解决的方法是还是产业结构调整,工厂要发展,用人肯定是越来越少,相对的产品增加了,服务行业用人就会越来越多,大力发展服务性行业是目前解决就业的方法之一,要从根本上解决失业问题,还需要社会体制的变革,这个不是几十年内能解决的问题

优胜劣汰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在科技发展到你所说的水平前,我国需要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当教育道道一定水平,我相信就业自有分工,所以失业亦不能有太多的抱怨,企业是以追求盈利为目的,他们即使这样做也是合法合乎逻辑的。

我认为这个看出一个国家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 支持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多出来的人可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如果以后科技更发达了,连第三产业都可以由智能化的机器人完成。那么 计划生育就非常重要了。
呵呵 我只是个学生 见识不够全面

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哟兄弟,
首先我们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词,是邓小平在三中全会前提出的。当时,由于中国的社会背景的因素,劳动力素质低下,工业化几乎可以说没有,机械化水平高低就更不用说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加之文革的影响导致整个国家连人民的温饱问题都还不能解决。这时,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绝对符合当时的中国现状,因为如果要比机械化,我们没钱,不能大量引进可批量化生产的机器。在市场经济初步建立后,我们也只能通过企业高层人士,员工一起,改善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因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话是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的。
其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开放,发展,健全,我们的国家逐步强大,成为目前世界数一数二的强国,我们的钱多了,可以,也能够引进好的生产工具了。随着劳动力素质逐步提高,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因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话并不能完全取代社会现状,一个企业的效益,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