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远大抱负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12:56:50
读了有什么感受
必须在2009年一月23日14时之前来答案
有奖励
不能少于200字
如能在2009年一月23日14时之前来答案
再奖励30分

范仲淹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大名人。他的《岳阳楼记》光照千古,开辟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精神境界,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大典。而他作为这一精神大典创立者,通身都罩上了辉煌的圣光,作为中国传
统知识分子的偶像,一直是帝王们倡导的,也是人们所追求的。今天,当我们这个民族面向世界逐步觉醒的时候,我们就不能不对他的这一精神大典怀疑甚至颠覆了。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范仲淹的精神是博大而高远的;这种博大而高远主要体现在他在对待个人“忧”和“乐”的关系上。那么,他所忧的和乐的各是什么呢?

“若夫霪雨霏霏……”之时,他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之忧。作为臣子,这种忧,显然是对专制王朝内部明争暗斗、黑白不分所造成的仕途险恶之环境的必然反应。忧的是什么?忧的是官运。“至若春和景明……”之时,他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之乐。这种乐,显然是一种不得已的暂时逃遁,是一时远离官场的结果。

这种一喜一乐的心态,作为沉浮于宦海的人来说,是常有的。范仲淹要“异二者之为”,就把忧和乐上升到“天下”的高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么,他心目中的天下又是什么呢?专制之下的天下,从来是有名有姓的,并不具有公民世界的任何属性。那么,范仲淹此种历史条件下的先天下和后天下之说,不过是王权利益高于一切的诱人表述,“国本主义”是其核心。尽管他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但这是要有条件的:满足帝王的专制统治并且自己作为统治者的一分子时,才对自己统治之下的民众心怀怜悯,这始终没走出君臣统治民众、民众必须受制于君臣的关系。我们不怀疑腾达的士大夫人性中善的一面,即居于高位时可能念及民众,但协调官民关系,稳固帝王权位无疑是第一位的。既然如此,那么这里的“忧其民”就要大打折扣了,不能不是千百年来“官爱民,民拥官”的再版。骨子里还是忠君的,不正是这样吗,受到皇上贬谪时——“处江湖之远”还要“忧其君”,对帝王的效忠多坚决啊。

范仲淹的“忧”之中,充满了君本主义和国家至上主义,“忧民”就显得虚脱和勉强,甚至不实际,成为一个华而不实的说辞。站在君本主义和国本主义上谈“忧民”,也确实有些滑稽:这二者之间有和谐和统一的支点吗?

提起范仲淹,有位先生说得好:他为这忧,为那忧,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