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风云》里鳌拜对孝庄一会儿自称鳌拜,又自称臣,又自称奴才,为什么这么乱不统一呀?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6 00:00:47

奴才本出自胡人的口语,所以,它在胡人的用法上,也就最富变化,尤其到了满洲人手里,更是花样百出。据徐琦《清稗类钞》里“奴才”条下:
  当未入关以前,满洲曾贡献于高丽,其表文自称“后金国奴才”。可见奴才二字之来历,实为对于上国所通用。其后遂相沿成习耳。
  可见满洲人用奴才,最早见于“儿皇帝”式的自称,是自下于人,尚非人下于己。但是,一旦他们得了天下,他们就不自下于人,而要人下于己了。徐珂说:
  满洲大臣奏事,向有称臣或奴才者。乾隆戊子下谕:嗣后颁行公事折奏称臣、请安谢恩寻常折奏仍称奴才。所以存满洲旧俗也。乃久之。满臣奏折无论公事私事,
  俱称奴才,以为 媚矣。又说:
  然不独满洲也,蒙古汉军亦同此称。惟与汉人会衔之章奏,则一律称臣。
  汉人之为提督总兵者,称奴才。虽与督抚会衔,而称奴才如故。不能与督抚一
  律称臣也。
  王公府邸之属员奴仆,对于其主,亦自称奴才。
  按清朝规矩,奏折有奏事折、密折、请安折、谢恩折等分别。办公归办公,公事奏折称臣;拍马屁归马屁、小报告归小报告,私事奏折称奴才。这一分际,做主子的,要求至严。

  ---
  从心理方面来说,这么多称呼正好体现了鳌拜复杂的心情,贪婪、欲望、顾忌、自大。

  本应该称的,他不愿;本不应该称的,他希望;最希望的,他又有那么点惶恐。

  当断不断,当退又不退,结果自然没有好下场了

满八旗制度下,某旗籍的旗人见了旗主<一旗的最高领导〉要自称奴才。正黄旗,镶黄旗的旗主是清皇帝,鳌拜是镶黄旗人,见了皇帝,皇后等人自然称奴才。汉族官员没有入旗的〈汉人也可入旗〉则自称臣。电视中的情节不太严谨,可能是为了表现鳌拜的自大。

本身好像就没有什么统一阿,叫法不同之是根据场合时间的不同而稍有变化,一般是不会自称自己的名字的,像鳌拜的地位和当时的势力自称只是特设情况。

清朝的时候,满族官员对皇家可以自称奴才,汉族官员则只能自称臣!

鳌拜,臣,奴才不过是他在不同场合的自称啊!也表现了他当时的心态啊!还有心情啦!他在不同场合用不同自称也是一种奉承迎合,是其在官场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