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人的“义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3 14:56:36
最近在看一本叫《菊花与刀》的书,是关于日本民族的。可是看到中间几章,写到有关于义理的 我就有些不明白了。不明白日本人对于“义理”到底是抱的什么态度呢?和中国的忠、仁又不一样~~
请简短的给我解释下好吗?不胜感激呀~~

看菊花于刀呢,这是外国人的眼光(西方人的眼光)来看日本人的一本书。虽这么说,这本书对日本人影响很大。
至于你说的义理,在日语中经常和人情连在一起说。即“义理人情”
它经常代表人的理智与感情的两极背反,义理和我们说的仁义礼智信,忠孝什么的没什么两样,人情当然值得就是人的情感。
据个例子来说,你的儿子过继给了别人当养子,当他长大回来的时候你是用义理,即理智来对待他呢,还是用人情,即情感还对待他呢?人就是在这社会秩序和生来具有的感情漩涡中平衡挣扎,没有对或不对,所以才那么多人生故事。
好了离题了,顺便说一下,义理的英文译成duty,而人情因为包含广泛的人间之爱所以可以译成 love或 human warmth。

这本书我也看了,该书作者从未到过日本,却对日本人的民族性研究如此之深刻。总的来说,日本人的民族性格,特别是“义礼”等,反映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日本人讲忠孝,不讲仁义。忠孝仁义是中国人的道德标准,可是在日本却没有被全盘接受。日本人最高的道德标准是忠孝,表现在对天皇的忠,对主君的忠,对父母的孝,而仁义则被排除在日本式道德之外,并非必有的素质。在二战中,日本式道德观被演绎的淋漓尽致,“神风”飞行员们心怀对天皇的忠诚,默念对父亲的遗言,毅然向敌人发起撞击,这是忠与孝;而日军所到之处奸淫掳掠,杀光烧光,则是非仁义的最好体现。

二、日本人的有恩必报。其实这是对日本民族的一个误解。日本人并不忘恩负义,相反生性认为自己是为报恩而来,这种恩既有父母之恩、亲友之恩,当然也包括被他们视为最至高无上的“皇”恩。而且日本人认为一旦接受了恩德,即认为欠了别人一份债务,因此日文中“恩”一词也有债务之意。所以日本人是不轻易卷入“恩”的,哪怕是一支烟的恩情都可能让他们感觉不舒服。尤其是对那些主动送上门的施舍,他们从来不会心怀感激,反而会认为对方是报有什么目的,又或是在怜悯和嘲笑自己。

三、日本人决不能被羞辱。日本人在骨子里就不喜欢竞争,因为有竞争就有失败,而失败则是日本人所无法承受的羞辱。武士一旦失败,必须选择剖腹自尽的方式挽回名誉。日本人可以忍受被欺负,被压迫,却无法忍受被嘲笑和羞辱,日本人对“杀人犯,酌情体谅;嘲笑,无可原谅”。颜面和名誉被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