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迹近”如何解释?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01:33:33
网上搜索发现“迹近”一词使用频率很高,但我就是查不到正轨解释和出处。哪位朋友帮帮忙?
最好能查明出处,问题是辞海等大型典籍中均不载。
如下例句这样用行吗
①迹近沂蒙山区
②迹近真水无香的境界

推测之词,迹指行踪,近指接近,有时也扩张到想法、企图、活动等等。也可以相当于——“看样子就要怎么怎么了。”

“迹近”现象
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传释特色的阐释,是建构叶维廉比较诗学中“中国模子”的重要内容,而这也是叶氏比较诗学体系最显功力之处,亦即通过“迹近”物象的直接呈现和“逗现”意象的自由兴发,达致对“真实世界”美感视境的追求。

  “迹近”现象
  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传释特色的阐释,是建构叶维廉比较诗学中“中国模子”的重要内容,而这也是叶氏比较诗学体系最显功力之处,亦即通过“迹近”物象的直接呈现和“逗现”意象的自由兴发,达致对“真实世界”美感视境的追求。
 

关键词:真实世界迹近逗现
  
  海外华裔学者叶维廉的比较诗学对二十世纪后半期的中外汉学和比较文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所提出的比较文学中的“模子说”倡导循源溯流,同异全识,相互映照,被有的学者归纳为“‘模子寻根法’和对话方式的综合”①,具体的意思是:“依照各自的文化模子追寻各自文学的源流,又始终视对方为一个参照对象,辨别同异,展开对话,进一步认识自己。”②
  虽然叶维廉在其比较诗学理论和实践中一以贯之的是平等对话,互比互识,不执一端的主张,但我们却可以看到其显现功力处还是在对中国传统诗学的挖掘和发扬上。这种极富意义的对中国诗学起到“解蔽”作用的努力势必对所谓的中国文论“失语”的困境和中国文论的现代转换具有启发意义。③而在这种“解蔽”的过程中,叶氏的立基之处是透过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传释方式的阐释,凸显受道家主要是庄子影响的传统诗学的美感视境。因此,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传释特点的研究在叶氏的理论和实践中就具有了及其重要的位置。叶维廉自己也非常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他说:“在我们的互照互识的构思中,我们必须把双线文化和多线文化的探讨导归语言、历史、文化三者不可分割的复合基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