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的踪迹 赏析和分段?急急急~~~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9 15:52:15

对于艺术的鉴赏品评,固然有外行内行之分,但有时外行因为纯情慧眼,再加上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竟能发内行之未曾发,言内行之不能言。又何况文学和艺术是最亲密的姐妹,二者本就相互融通,作为文学家的朱自清品评绘画艺术,就更是着意不凡,思路独运。因此,尽管他在这篇品画的短文中声明自己“于中西的画都是门外汉,所说的话不免为内行所笑”,而实际写出的却是一般内行也未必能为的优美散文。读这篇短文,虽未睹也不必睹所论画幅,只须随着文章作者的介绍评论,再闭目静思所论内容,一幅美妙动人的画面就能逼真地现于眼前,不但因画而倾倒,更为能随文章作者的神思获得美的享受,“瞿然而惊”,“不能自己”。
  文章所论究竟是怎样的一幅画呢?其实也不过是“区区尺幅”的小品:“一张尺多宽的小小的横幅”。所画内容也只有四个部分或曰四种形象:月亮、海棠、八哥、帘子。然而它是那样吸引了文章作者,使他“看了这画,瞿然而惊;留恋之怀,不能自己”。——这也是促使他写出这篇短文的内动力——艺术魅力。
  毫无疑问,要说出读画的感受,道出画的妙处,尤其是要把这些感受、妙处告诉没有见到过这画的读者,让他们感同身受,产生共鸣,只是连发感叹,堆砌赞词,是无济于事的;而作纯粹的艺术分析,挥弄术语,内行人或能听出点门道,一般读者则不会感什么兴趣,写出的文字最多也不过是篇评论,而不会是能吸引读者、引发读者遐思的散文。朱自清则不然,作为散文大家,他先是用一半还略多的篇幅来详细描述画的内容,再用近一半的篇幅来谈自己对画的理解和感受。通过细致的描述,没有见过画的读者对画的内容就可以有一全面具体的了解;与此同时,作者还可以带领读者随着自己的思路去欣赏品味画幅各部分的细节笔触,为后面领会作者的理解和感受铺下基础。应该说,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的结构布局,看似随意,实则极有用心。
  粗心的读者或许容易忽略,不去注意文章作者对画面四种形象介绍描述的先后次序;如能仔细琢磨,当能发现这里也隐伏着文章作者的意图。应该说,他对画面绍述的先后粗细都有精心的考虑,决非不分轻重、流水帐式的罗列。若按画题诗句中几个形象的次序,应该是:月→鸟→帘→海棠。而文章所述次序却是:帘子→圆月→海棠→八哥。文章作者为什么不就便依照诗句的顺序而要另行排列呢?显然是为了突出帘子进而为后面的文章(引伸到帘下和卷帘人)做好准备。
  我们不能不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