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个关于诗词平仄的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16:39:42
众所周知汉语拼音中分为四声,以一个字举例,
一声为平 -- 拼音是Ma妈.
二声为上扬 / 麻.
三声为拐弯 \/马.
四声为下顿 \ 骂
一声为平 -- 诗词中压平韵.
二声为上扬 / 诗词中压平韵还是仄韵?
三声为拐弯 \/诗词中压平韵还是仄韵?
四声为下顿 \ 诗词中压仄韵

如果您的回答能让我满意,并且很准确.我会考虑适当加分.谢谢.

一声为阴平,二声为阳平。都属于平声。
三声为上声,四声为去声。都属于仄声。
所以
一声为平 -- 诗词中压平韵.
二声为上扬 / 诗词中压平韵
三声为拐弯 \/诗词中压仄韵
四声为下顿 \ 诗词中压仄韵

你说的这个是现代汉语的发音
因此:
一声:属平
二声:属平
三声:属仄
四声:属仄
注意!这是现代汉语的发音

古代汉语与这个不同,确实跟楼上说的,不能直接拿来套。

另外,“平”和“仄”并不是你理解的“上扬”或者“下顿”
而是语调的“长”和“短”
平就是长,是指发音可以延长吟唱
仄就是短,是指发音短促,发完之后不能延长
用你的例子解释:你把“妈”这个音延长,可以发现它是这样的:“MAAAAAAA。。。。。。”只要你气足,可以无限延长(所以诗歌要压平声韵,这样就方便了阅读朗诵时的长音吟唱)
而“骂”这个音就不能延长,很短促,一下子就发完了,如果硬要延长,那就和“妈”一样,变成平音了(所以仄声不适合放在压韵句的句脚,句子语气很冲,没有了诗歌吟唱的美感)

所以汉语里格律诗所遵循的平仄规律(格律)属于“长短律”,而非英文诗的“重轻律”等。。

参见:王力《汉语诗律学》

四声,指汉语的四种声调。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四个声调,古代汉语的四声则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二者关系如下:
1、平声,后代演变成阴平和阳平。
2、上声,后代有一部分演化成去声。
3、去声,后代绝大部分仍然是去声。
4、入声,在普通话里完全消失,分别并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成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一声为平 -- 诗词中压平韵. -----------(阴平)平
二声为上扬 / 诗词中压平韵还是仄韵? --(阳平)平
三声为拐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