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要挂香包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3 06:07:58
能不能告诉我关于它的故事?

挂香包也叫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鸡赶免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有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天中节,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人们习惯性认为端午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这是怎样形成的呢?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屈原饱受奸臣的排挤,忧国忧民的他“于是怀石自沉汩罗以死”。这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不会有错。但正史中并无屈原哪天投江和端午节风俗的记载。到了唐朝,文人张守义为《史记》做“正义”(注释)时才添了下面这段内容:根据《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后,楚国人悼念他,每年这一天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代建武年间,长沙有一个人叫区回的,大白天忽然见到一个自称三闾大夫的人。这个人说,你们祭奠我的贮米竹筒都被蛟龙吃了,以后米要用楝树叶包上,用五彩丝缚住,蛟龙才不敢吃。张守义认为“世人五月五日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
有趣的是,在江浙一带,人们又将端午节来历的“版本”分别改成了祭伍子胥、纪念越王勾践及孝女曹蛾等不同内容。
著名民俗学家、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告诉记者,端午节实际上源于我国远古的祭龙日,当时的人们希冀以龙的威慑力驱除所有的灾疫邪祟。此后端午节就以祛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