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作为中国社会的传统思想,仍然在影响着我们。请你举生活中的两例并加以说明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5 08:41:42

1.农村人重男轻女
2.大多落后地区的人安土重迁
3.中国人孝敬长辈(孝梯)
4.中国人的思乡情结
5.中国人讲究“克己复礼”,严于律己
………………

犬儒主义算不算而且东方文明都重男轻女跟儒家没关系
ps;楼上的别整体把前苏联的臭狗屎拿出了,会让我恶心.

儒家的修身养性最虚伪

作者:马门列夫

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都不可能具有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不可能认识到社会是一种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事物,不可能认识到社会有自己的矛盾运动规律,不可能认识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可能用历史的阶级的分析方法去分析社会事物。在对社会认识上基本都是历史唯心主义的,都是通过内心感悟来认识社会,认识人与人之间各种复杂的关系,总结出各种各样对社会伦理的认识来。

他们都讲“修身”,但各不相同。总括来说,老子是“修道明德”,孔子是“修身养性”,墨子是“笃行明鬼”,荀子是“修身明法”。

老子对社会的认识是历史唯心主义的,但对自然的认识却是非常辨证唯物的,是唯物辩证法的伟大的古代先驱。他的道就是自然规律,即所谓“道法自然”。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就是人应该效法自然规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说自然规律的“道”是可以说明的,但不是通常的主观理解。自然规律的“道”也是可以给出定义名称的,但不是通常随意的命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就是说研究这个自然规律给出的第一个概念是“无”,是天地运行的起点,第二个概念是“有”,万物从“有”而生。“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就是说,因此,从始于“无”归于“无”的研析,是为了了解运动变化的奥妙,从对各种存在的研析,是为了了解运动变化的归宿。“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是说“存在”与“运动”名称不同,但是同一个“自然规律”的两面,而共性的“规律”正是个性偶然的抽象,通过抽象的逻辑推理,就可以打开“众妙之门”了。“道德经”全文充满了辩证法。他的“无为”主要在“不扰民”,“大道无我”,遵循规律而“不自以为是”,他认为修身最高的境界就是尊道而不以“得道明德”而自居,自居了就失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