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对电阻的影响一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04:21:36
一白炽灯规格为220V,100W,用欧姆表(测电阻的一种仪器,欧姆表测灯泡电阻时,灯泡不发光)测其电阻为75欧,按R=U^2/P算得R=484欧,出现这种差别的原因?
A。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B.欧姆表测量不准确
C.按这一公式计算不准确
D.以上三个原因都有可能
温度对电阻的影响会有这么大吗?答案是A
有没有计算的公式什么的
那为什么一般打开灯后很暗,过一段时间会很亮?

没有计算公式,只知道电阻随温度增高而增高,一般灯泡电阻很小,但你开了一段时间后再去测电阻就会巨大无比!

关于你的附加问题,我不是很清楚,查了一查,你自己看吧:启动时开始较暗,那是因为灯管还没正常工作,管中的气体还没导电,只是两头的灯丝(发射电子的电极)在发光,当启动一段时间灯管两端的电压达到一定值时气体才能导电,感应电动势和电源电压叠加起来加在灯管两端的灯丝上,把灯管点燃,灯管中的气体放电,发出射线(主要是肉眼看不到的紫外线),激发管壁的荧光粉发出我们肉眼能看到的白光或其他颜色的光.

(大致意思应该是里面有稀有气体,需要时间导电)

当然了,白炽灯发光的时候温度很高的。这个温度在1500℃以上。这个温度下的电阻和室温下的电阻不可同日而语了。

会啊,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因为刚打开时,电阻还为75欧,484欧是额定功率下的电阻

导体与非导体没有明显的界限
玻璃在常温是非导体,但在白炽状态下是导体 这就是温度对导体的影响
没有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