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是如何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的?简答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18:52:32
注意了,我 要 的是 简答!!!!!!!!!!!!!!!

因为汉景,武二帝都想巩固中央集权,好全力对付匈奴;这与儒家思想的核心一致。因此儒家思想得到了统治阶级的大力推广,其他学术思想被禁锢,于是乎儒家思想成为西汉统治思想。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初期,社会生产遭严重破坏,经济萧条,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社会物资极度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恢复封建统治秩序,发展封建经济是关系到西汉地主政权能否维持下去的首要问题。西汉要想避免重蹈之秦覆辙,只能摈弃法家严刑酷法的思想而另寻他途,这个他途便是“黄老无为说”,便是顺其自然的“休养生息”政策,道家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所谓“黄老学说”,实际上是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指“黄帝之学”,“老”指老子的学说,黄帝之学是在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学派,是道家的一派,它与老子学说的根本区别是:黄帝之学不仅讲道,而且讲法,汉初把黄老揉合在一起,成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指导思想。

黄老学说的特点是:在政治上肯定新的封建一统王朝的统治秩序,承认君臣关系不可改变的前提下,极力主张“无为而治”,认为统治者用少有作为的办法,就能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相反,统治阶级愈“有为”民就愈“难治”;统治者的法令太多,反而使“盗贼多有”。这和原来老子主张的小国富民的政治理想不同,它是一种维护统一的封建制度的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汉初统治者采取“顺民之情与民休息”的政策,以适应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便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

汉初经过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地主阶级的统治已经巩固,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但是随着汉政权的逐渐巩固,出现了新的问题:“和亲”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匈奴的骚扰;“分封”潜伏着割据分裂的危机。汉初“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已不能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实现大一统的儒家思想便起而代之。于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用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

汉武帝之所以要用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作为统治工具,首先是董仲舒非常强调“大一统”适合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适合加强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可以作为加强中央集权的理论依据。其次,是由于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吸收了道、法及其他各家学派中有利于地主阶级统治的学说,已不是过去纯粹的儒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