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史立牧 指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0 11:46:07
东汉时期的事件“废史立牧”是什么意思?
不要盲目的复制
最好要简洁一点的

废史立牧事件发生在东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太常刘焉向灵帝建言: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明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焉议得用(《三国志》卷三十一)。于是,出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皆以本秩居职。

"废史立牧"事件发生在东汉中平五年(公元一八八年)。太常刘焉向灵帝建言:"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明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焉议得用。于是,出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皆以本秩居职。
"废史立牧"是东汉朝廷希望控制地方的最后一次努力,但结果适得其反,朝廷丧失对郡一级的控制权,导致以州为单位的大割据集团的形成,使东汉在政治上分裂的趋势更加明朗,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灭亡。

废除原来的地方官员刺史以州牧代之。
"废史立牧"实际上是中央政权与地方势力的斗争的产物。中央政权的做法是在郡的上设州,并以宗室(如刘虞、刘焉等)、重臣(如黄琬等)为州牧(中2000石),控制郡太守(2000石),进而达到控制地方势力的目的。但地方势力在州牧到任以后,拉拢、同化州牧,进而使州牧代表自己的利益,并取得成功,如益州牧刘焉、荆州牧刘表等后来就代表各自地方势力的利益,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

透过“废史立牧”事件看东汉的灭亡和割据的形成
“废史立牧”事件发生在东汉中平五年(公元一八八年)。太常刘焉向灵帝建言:“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明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焉议得用(《三国志》卷三十一)。于是,出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皆以本秩居职。(《后汉书》卷七十五)。

“废史立牧”是东汉朝廷希望控制地方的最后一次努力,但结果适得其反,朝廷丧失对郡一级的控制权,导致以州为单位的大割据集团的形成,使东汉在政治上分裂的趋势更加明朗,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灭亡。“废史立牧”实际上是中央政权与地方势力的斗争的产物。中央政权的做法是在郡的上设州,并以宗室(如刘虞、刘焉等)、重臣(如黄琬等)为州牧(中2000石),控制郡太守(2000石),进而达到控制地方势力的目的。但地方势力在州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