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前后中央红军的军事斗争有何变化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22:44:14

遵义会议之后
红军军事斗争的目标由国名党反动政府
转向了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
斗争的性质由国内革命斗争转向反抗外界入侵的斗争

历史书里面是这样说的
不过现在想起来啊
这是毛泽东救自己的计谋
用名族大义来改变共产党在国民心中的形象
以获得国民的同情
从而摆脱国军的长草除根的围堵方针

运动战为主。

政治斗争的方向决定军事斗争的方针

伟大转折点:遵义会议与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

以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指挥红军跳出国民党军包围,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遵义会议期间,国民党调集40万大军,企图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地区。而红军仅有3万余人,形势比湘江之战更为严峻。然而,在毛泽东指挥下,红军甩掉了“坛坛罐罐”,充分发挥徒步快速机动能力强的优势,在赤水河
遵义会议会议室

两岸往返机动,用“走”调动敌人,为“打”创造战机;用“打”消灭敌人,为“走”创造条件,真正做到了打得赢、走得了,使战争结局发生了与湘江之战截然不同的变化。通过高度的机动作战,红军不仅在遵义地区歼灭和击溃国民党军2个师又8个团,夺取了长征以后的第一个大胜利;而且长驱南下抢渡乌江,把几十万国民党军甩在黔北,使党和红军脱离了危境。之后,又兵逼贵阳,调出滇军;威逼昆明,诱出滇北之敌,从而顺利渡过金沙江,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可以说,没有遵义会议对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就没有中国革命战争史上这场堪称经典的精彩活剧!毛泽东在四渡赤水战役中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不仅使他赢得了“用兵如神”的美誉,也留下了他军事指挥生涯中的“得意之笔”。红军指战员从遵义会议前“处处受制于敌”、“走也走不动,打也打不好”,到遵义会议后“走的利索,打的痛快”的变化中,深刻认识到“毛主席的军事路线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张爱萍:《从遵义到大渡河》,《红军长征·回忆史料》,第272页,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大家一致认为:“还是毛主席来领导好,他一指挥,就打胜仗。”(李聚奎:《遵义会议前后》,同上,第263页)指挥者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之一。毛泽东出神入化的军事指挥艺术,是红军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夺取战略转移最后胜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