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民族政策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0 05:48:53
请将某一王朝的政策和唐朝的民族政策加以比较。并说出启发!!!

李隆基非常崇拜老子,封老子为“玄元皇帝”,后来还有更高的称谓。他酷爱《道德经》。中国古代皇帝批阅《道德经》的有四位: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李隆基执政期间,禁修一般寺庙,开元二年就还俗一万二千人。但却建造规模宏大的“太清宫”(房屋数百间),供奉老子。苏州“玄妙观”有老子像碑,系唐玄宗御赞,吴道子画,颜真卿书,号称“三绝”。李隆基下诏,《道德经》遍颁全国,每户一册。他还下诏,让精研黄老的学士到京城对策,优者授以官职。洛阳人独孤及通晓玄经,以一篇策文举高第,被授予华阴县尉。开元中,李隆基效仿李世民也集聚了“十八学士”,其中康子元、敬会真都是因为“能治易、老、庄者”而被接纳。可见,他是多么器重“易老人才”。
李隆基是唐代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治国的许多思想都可以在《道德经》中找到渊源。他于公元735年、755年两度对《道德经》注疏,宗旨是“取之于真,不崇其教,理国之要,可不然乎。”他从务实出发,寻求治国之道,他执政期间,改革弊政,以民为本,做了一些实事,正是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体现。李隆基懂得,作为一国之君,应当让百姓得到实惠,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要治理好朝政,就要选贤任能。他先后起用姚崇、宋璟、张嘉贞、张说、韩休、张九龄等人为相,做出了一些业绩。史书上说:“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老子说“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要领导黎民百姓,必须让他们得益在先,自己得益在后。老子又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这是说,百姓之所以饥饿,是因为侯王官吏横征暴敛;老百姓之所以难于治理,是因为权势们为所欲为;老百姓之所以不怕死敢造反,是因为贪官污吏穷奢极欲。李隆基贯彻了老子的这些重要观点,他尚能纳谏,执法公正,不护亲朋等,都不是偶然的。但他年过半百之后,却忘掉了老子《道德经》对他的启迪,以为功成业就,怠于政事,贪图享受,迷恋酒色,把大权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于是江河日下,国势渐衰,后来引发安禄山造反,搞得焦头烂额,不可收拾。
当年李隆基对老子《道德经》手不释卷,如今这本书已经成了世界名著,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世界译成外文发行量最大的两本书是《圣经》、《道德经》。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引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