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船歌创作背景和内涵?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16:28:08
同题.把意境描述下.还有背景云云.

最初听《船歌》是由于学曲式的缘故。正如一个京剧爱好者即使能把名角唱段模仿得几近乱真,但若分不清西皮、二黄或者散板、流水、快三眼,那就很难说他是个合格的票友。欣赏西方古典音乐是需要和声、曲式等知识作为基础的。《船歌》是典型的复三部曲式,也正因为典型,才被选中作为结构解剖的实例。当时断断续续地听它的第一部分、三声中部和再现部,然后在第一部分和再现部里分别解析出一个单三部曲式,在三声中部解析出一个单二部曲式。就像小学生在课文中先划分段落,再划分小节一样层层剖析。曲式结构是清晰了,但作品的整体美感却在这样机械的分析中淡化了。再加上当时更热衷于欣赏大型交响音乐作品,《船歌》就以一些零散的片段封存在记忆深处,直到前不久偶然又再次听到这首曲子。
  船歌早先是起源于威尼斯船夫所唱的曲调,到十九世纪已成为人们喜爱的浪漫抒情曲体裁,肖邦、门德尔松等不少名家都写过船歌的钢琴曲。当年,老柴应友人之邀,以一首诗代表一个月份,创作了十二首独立的标题钢琴曲,集结为著名的钢琴套曲《四季》。《船歌》是其中的六月。
  作为独奏或者协奏中的主奏乐器,钢琴与小提琴一样,音乐表现张力是非常宽泛的。但钢琴似乎天然地更适宜表现水质的音乐形象。像博姆的《喷泉》、肖邦的《雨滴》,还有贝多芬的《月光》。诗人海因里希·雷尔斯塔布在听了《月光》第一乐章后评论说:就像在瑞士琉森湖那月光闪耀的湖面上,一只摇荡的小舟一样。老柴的《船歌》也是如此。
  在演奏者娴熟的指尖下,钢琴曲以柔和的小调悠然上行,再嵌几个精致绝妙的半音阶,使得曲子极富柔美的旋律性和抒情意味。织体乐句舒缓展开,主题动机渐次再现,调性节奏出现色彩对比,乐曲近乎随意地流淌行进着。此时,眼前仿佛呈现了这样的景致:空旷的湖面上,一叶小舟从氤氲雾气中静静驶来,轻轻划碎月的倒影;清风中弥散着春泥的芳香、少女的歌唱;几支船桨时疾时徐,一串涟漪摇曳荡漾······当你还沉浸在这亦静亦动、且真且幻的景象时,不知不觉地轻舟慢棹已悄然远去,湖面复归沉寂。余音萦绕中,你似乎仍不愿走出这美妙的幻境。
  其实,文字是无法准确描绘这般场景的。艺术,无论是空间艺术如绘画、时间艺术如音乐,或者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结合的舞蹈,每个门类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不可能完全替代,却总能互通互动。东坡说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欣赏列宾的油画《伏尔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