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 均田制 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12:07:43
有可能吗?那么它是否限制了官僚地主对土地的占有呢?

在实行之初当然是解决了兼并问题的(实际上就是因为兼并的严重才实行均田制),后来这个体系就崩溃了,因为毕竟在贵族统治之下是要考虑到贵族的利益。

而且最开始之所以能够实行均田,也是因为北魏时代常年征战导致人口稀少。

随着北魏在淮河以北统治地区的确立,特别是孝文帝实行了三长制和均田制之后,许多坞壁转为地主庄园,而且均田制是自耕农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北朝还在淮北开展屯田。孝文帝曾诏宋弁“于豫州都督所部及东荆领叶,皆减戍士营农,水陆兼作”。北齐时仍然实行屯田,“缘边城守之地堪垦食者,皆营屯田,置都使子使以统之。”

封建生产关系的恢复以及军屯、民屯的实行,使得农业迅速走上发展之路。北魏永安二年,经考城北上的租粮车达7800辆。东豫州治传广陵城有积谷60万斛。可见粮食之丰裕。

所以均田制最大的贡献在于:在战争过后对生产的促进和恢复。

楼上说的“北魏皇帝就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这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这样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无论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实际上土地的 所有权 都在最高统治者手上,所谓“均田制”(或者私有制)在于拥有土地的使用权(无论哪种制度都有)以及土地的私有权上。

并没有,北魏皇帝就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而均田制虽然触动了鲜卑贵族的利益,但是随着迁都带来的巨大利益让贵族们都闭上了嘴.不过随着到了北魏后期,随着皇权旁落官僚地主对土地的占有可以说是愈演愈烈,尤其北魏分裂后西魏丞相高欢(也就是北齐的开国皇帝)更始占有万倾良田,均田制自北魏孝文帝后就可以说名存实亡了

北魏均田制只是把政府手中控制的那部分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并不触动地主对土地的占有,而且官僚还依据官职级别享有相应等级的土地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