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听过“我注定成为英杰”这句话,是一位法国名人说的,谁知道那是谁?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10:34:55

……我注定成为英杰,我死后将埋在拉雪兹公墓,也许在先贤祠已选好位置,在巴黎有以我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在外省、在外国有以我的名字命名的街心花园和广场。但即使在最乐观的时候,我也看不到自己。……

  ——《词语》,萨特

  让-保罗·萨特,法国人,1905-1980。
  一个存在争议的人。对于萨特的学术地位、文学成就、人格与操守,历来有着褒贬不一的各种声音。然而有一点是肯定的,他生前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受着无数大学生的顶礼膜拜,直到现在,人们还在谈论他,关于他的著作,关于他的为人,关于他和那些女人们的恩恩怨怨。可见,无论他是思想家,还是小丑,一点无可置疑:他激起了人们的兴趣。
  与大多数一流的知识分子一样,萨特也是个自我中心主义者。他是一个被宠坏了的独生子女的典型。在他的自传《词语》一书中,他把自己描写成了一个早熟的天才,成名的欲望是他奋斗的重大动力。
  萨特的作品量大得惊人,并且覆盖面广,涉及小说、戏剧、评论、哲学等多种形式,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他在青年时养成了一年读三百多本书的习惯,并且保持了下去;他每天都要写出上万的文字,"无日不写"成了他的座右铭。"(写作)不仅是我的习惯,也是我的职业。"以写作为职业的萨特被咖啡馆的老板喻为"一个裹着毛皮的小墨水瓶"。演讲稿、剧本、小说、随笔、序言、论文、广播稿、报道、杂文、哲学讽刺……萨特淹没在自己创造出来的词语海洋之中。纵观萨特的创作,应当说他的著述是极其丰富的,有些堪称巨著,但更多的却未完成。如果算平均值,他的写作质量是不高的,轻松、造作、浮夸、言过其实、缺乏充实有力的内容。
  那就再来看一看他那些留下了名字的著作:《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词语》、《恶心》……
  萨特的文学和哲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的哲学依托于文学作品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而他的文学也是凭借着哲学思想而得到提升的。可以这么说,萨特更多程度上是一位文学家,一位曾经拒绝接受诺贝尔奖的文学家。作为哲学家的萨特是在1943年,《存在与虚无》发表以后才诞生的。
  萨特的哲学是一种行动的哲学,他用他的新哲学提供了一种变通的办法:不要教会,也不要政党,而是一种富于挑战性的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