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差距到底是怎么求出来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15:35:25
百度百科上说的我有点糊涂,怎么一边+一个角就确定一个三角形了,这也不符合全等三角形啊!
可是你站的这个星体也不是固定位置的,那难道秒差距大小也会变不成?

秒差距是以地球公转轨道的平均半径(一个天文单位,AU)为底边所对应的三角形内角称为视差。当这个角的大小为1秒时,这个三角形(由于1秒的角的所对应的两条边的长度差异完全可以忽略,因此,这个三角形可以想象成直角三角形,也可以想象成等腰三角形)的一条边的长度(地球到这个恒星的距离)就称为1秒差距。因为是测的极远星系等的距离,天文单位就显得很小,三角函数你学了吧,cos1秒约等于一,你用余弦定理就发现这个三角形是等腰的,有一个1秒,三个角都有了,又有底边一个天文单位,当然就确定了一个三角形了

假设你在宇宙中的某颗星体上来看太阳和地球的连线,此星体和太阳的连线,还有和地球的连线,会形成一个夹角,当这个夹角为1角秒时,此星体与地球的距离就是1秒差距。
1秒差距=3.26光年=206265天文单位=308000亿千米。

星体的位置的确不是固定的,正因为如此,不同的星体上形成的夹角也是不同的。角秒与秒差距数值互为倒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