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3征葛尔丹具体的人物事件有哪些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9 02:47:19
明末清初,蒙古分裂为三部 大至位置

三部先后归服清朝。

2.准噶尔部 漠西蒙古的一支,生活在伊犁河流域,首领葛尔丹,势力强大,康熙时要求分裂,沙俄支持。

1690年,乌兰布通战役 1696年 昭莫多战役 康熙帝亲征。

3.结果:平定葛尔丹叛乱,控制了漠北蒙古和天山南北。

这3次战役中参战的主要将军军师等都有甚麽人?活下来的都有谁?
时间顺序是怎样 ?最后胜负情况人员损失是怎样的?

在金庸先生的武侠作品中,《鹿鼎记》是最晚出的一种。中外文学史上曾不
乏这样的例子:一个伟大作家最后“江郎才尽”,在末造中留下遗憾。而金庸则
相反:他在写作的巅峰期,积三年之功,创造出《鹿鼎记》这样一部惊世骇俗之
作,然后挥别“武林”,真有点儿像书中主人公的功成身退。

或也正由于此,人们在接受《鹿鼎记》的时候,便不能不有一种特别的关注
,其对书中主人公,便不能不有一番特别的挑剔。于是对《鹿鼎记》的阐释便言
人人殊,对作者命笔大旨的探讨亦种种不一,缘此又引出评论界的闹热,有人说
这是一部反武侠的书,有人论其为历史小说,甚至有人推测某章某节为代笔人所
撰,这当是古今中外所有经典作品的共同“待遇”。

然无可否认《鹿鼎记》是一部很好看的书,无可否认韦小宝是作者以心血和
心智团凝出的一个文学精灵。在中国武侠小说及至整个中国小说史上,《鹿鼎记
》都是一个特例、一个尤物,一个令读者和批评家耳目明爽的新范式,一个将历
久弥新的文学和文化存在。

就在该书的后记中,金庸似乎想到要向读者说点儿告别武林的话,便自然涉
及其创作,有几句自我品题:单就“自己喜欢”而论,我比较喜欢感情较强烈的
几部:《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飞狐外传》、《笑傲江湖》。

就中没有提到《鹿鼎记》,何也?或正是作家的“烟云模糊处”。本书自有
金庸先生强烈的感情注入,在看似调侃戏谑的行文中亦底蕴着明确的爱憎,熔铸
着对历史和道德的索解评判,潜流着对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的思考,作者有大悲
悯在焉?《鹿鼎记》是一部康熙别传,是一部宫廷秘辛,是一部官场实录,是一
部江湖大观,是一部市井偶记……汇而总之,是一部世情书。“描写世情,尽其
情伪”(鲁迅论《金瓶梅》语),以情伪而见情真,当是作者的立意所在。

《鹿鼎记》是武侠小说中的异品。

一、“鹿鼎”四义作者以“鹿鼎”为一部之总名,亦以之为一部之总纲,寄
意颇深。

首先,此一书名当得之于书中有鹿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