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02:08:52
帮忙找一下鸦片战争前后时,中国人在穿(衣服方面),吃(食物方面),住(例如当时盖的小洋楼),生活习俗的图片,要大量的
还有在文革时期穿的军绿大衣的图片(最好是一群人都穿的那种)

急!!!
历史老师让我做课件,摆脱各位大虾帮帮我。。。 。。。

(高三历史复习提纲 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 发展趋势——走向西化;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走向近代化。
2、突出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但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3、 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
由于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 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
受到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民主思潮的推动等。

4、具体表现: (变化最大的城市是上海)(中国的农村传统风俗习惯变化不大。)
①鸦片战争后,西餐开始在中国出现,西装传入中国。中华民国成立后西装和中山装开始流行。
②出现西式建筑,宽阔的马路、自来水、电灯等;
③出现近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如 轮船、火车、电车、汽车、飞机等;电报、电话等。
④人们可以阅读报纸、听广播、看电影等。
⑤社会习俗的变迁: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社交礼仪采用握手、鞠躬;称呼采用“先生”、“同志”;辛亥革命后实行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清末民初,受过新思潮影响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出现西式婚礼和葬礼。
(揭开“剪辫易服”序幕的是洋务运动时期的留美学童;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近代变化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演变
1、 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2、1865年,中国造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轮船业开始发展。(洋务运动时期)
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出现公共汽车交通系统。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的交通工具是人力车;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自行车仍是市民的主要代步工具。
3、中国铁路的诞生
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中国铁路的诞生。
1909年完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
4、中国电讯事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