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食前合十恭敬当作何观想?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5:41:17
如题

食存五观

就饮食而言,食物能够滋养我们的色身,固然是重要的,但是许多人常过份贪奢,没有节制,随著自己的喜好,暴饮暴食而伤害了身体。如何吃得健康卫生并且不离修行呢?佛教在进食时的心存“五观想”就是一种不离修行的健康饮食法。

佛教吃饭的地方叫斋堂,又叫做“五观堂”。“五观”的意思即佛门学道者在进食时,应有五种观念、想法,叫做“食存五观”: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吃饭时,须知今日粒米入口,是经农夫辛苦种植,商人贩卖,工人处理,家人烧煮,才能填饱肚皮,粒米功德,岂是金钱所能衡量?所谓“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就能以感恩心受食,进而激发道心。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吃饭时应该想一想,自己的道德、贡献,足以享受这餐美食吗?如寺院斋堂的对联说“三心未了水难消,五观若明金易化”,如此一想,惭愧心油然生起,自然进德。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我们到“五观堂”的“斋堂”吃饭,叫做“过堂”,这个用词很有意思,意即告诉吾人,吃饭只是经过斋堂一下,如同“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不可起贪瞋念头。面对好吃的东西,易起贪心,不好吃的,则易生起瞋念,所以必须慎防自己的道心,要离开过失。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吾人所以吃饭,就因为“饿病”发作,所以要以饮食为药来治疗,因此三餐只是为了治病,为什麼要贪求执著呢?既是为求饱腹,让身体健康,因此不应只在美味上著意。

5、为成道业,故受此食
每日三餐,只是为了维持健康的身体,以便修行,成就未来的事业、理念,甚至成道开悟。既是为成道业,因此应该发道心,要精进奋发,方堪受食。

观想食物化作甘露遍布三千大千世界,世界众生各的其食。

阿弥陀佛

斋堂仪规

寺院的食堂称为斋堂,师父们吃饭称为过堂。
(一)内外威仪当具足
1、内:食存五观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