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天气是不是很容易犯春困啊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01:04:34

懒洋洋的“春困”

  春天伊始,大地解冻,万物复苏,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但这时人们却感到疲乏无力,提不起精神,这种懒洋洋的现象叫春困。

  专家解释,春困并不是病态,它是人体的一种生理现象:外界气候一旦发生变化,人体的血液循环就会作出相应调节。冬天,受到寒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血流量减少,大脑和内脏血流量却相对增加,大脑供氧充足,所以人们往往在冬天头脑清醒。进入春天,随着气温的升高,皮肤毛细血管和毛孔扩张,体表血液循环旺盛,流入大脑的血液和氧气供应量减少,导致脑神经细胞兴奋程度降低,于是出现了软绵绵、无精打采、昏沉欲睡的春困现象。

  俗语说早睡早起精神好,春天保证一定的睡眠时间,可减少白天的困倦现象,这不是说睡眠时间越多就越能消除春困。春天给大地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春意,这正是人们开展室外活动的大好时光。人们在晨炼时散步、慢跑、做操、打拳;假日结伴郊游、爬山等都会改善机体功能,从而较快地适应气候变化。这是防止春困的一种积极措施。

  秋高气爽话“秋乏”

  盛夏季节,天气炎热,人体体热散发困难、皮肤粘湿、体温升高;大量出汗使水盐代谢失调、胃肠功能减弱,心脏血管系统负担增加,提高了神经活动的紧张度,致使能量消耗增加。夏天又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和舒适的气候环境,使过度消耗的能量得不到适度的补偿,结果欠下了一笔夏耗债务。9月,烦热的夏天悄悄被秋天接替。这时,气温冷暖适中。轻风吹拂,清心爽神,真是秋高气爽的好时节。而人体各种生理系统也相应发生变化,出汗减少,体热的产生和散发、水盐代谢也恢复了日常的平衡,消化功能恢复常态,心血管负担得到减轻,人体能量代谢达到基本稳定的程度,因而肌体进入了一个周期性的休整阶段。自秋分以后,日照时间逐日缩短,基本上是阴阳相半昼夜均。秋季的夜间,最容易入睡,睡眠深沉而香甜,但清晨醒后仍会感到疲乏,还想继续睡下去,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秋乏。

  所以,秋乏是对盛夏季节,人体超常消耗的补偿反应,也是肌体在秋季宜人舒适的气候环境的恢复措施,还可以说是肌体内外环境为达到新平衡的过渡现象。

  古人也曾借“春困”为材,或疏思意,或谈旧情。金昌绪便在《春怨》中,借“春困”写出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打起黄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