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文章没有标点符号,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啊?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2 16:24:22
我们读古文,许多都是没标点符号的,读这样的文章和有标号的文章相比有没有什么益处啊?

好处是昜容易记诵。古人一般都是背书的,背书是要有音律的,要按节奏来背。也许不明白意思呢,但通过有音律的,抑扬顿挫地背诵,可以让小孩子更容易的背下来。
现在有标点,老师讲的时候也按意思来讲。从某种教育观点来看,了解了意思应该更容易背诵,应该理解得更清楚,记得时间更长。
但事实上,很多例子也说明,记住音律和节奏,有可能会记诵的时间更长。我想这与古人中有很多人过目不忘相关。另外,你可能也记得,在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从小背七伤拳,完全不懂,但长大之后,数十年不用,还是在电光火石间一下子全记下来了,这依靠的就是节奏之功。
当然,这也要看不同的人的记忆习惯,有人更容易接受音韵,有人更喜欢了解意思再背。
所以所谓益处也是相对的。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在白话文运动和历次对古典文化的批判中都有说明,就不赘述了。

有些文章或诗词,不一样的停顿就会有不一样的意思。曾经读过一个小故事,大体是说一个人作了一首诗,皇上看了大怒,要将作诗的人杀掉。而那人灵机一动自己将诗念了一遍,皇上听了便把他放了。主要是停顿不同,意思也就不同。皇上那样念念出的是大不敬,而作诗人那样念就是赞颂。
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 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教学。读,通“逗”。
有点偏题了哈。总的来说呢,读没有标点的古文,更能培养你的古文语境,或者说是语感,也会让你想更深入的去了解它。

古文没标点,是因为当时还没发明标点。没标点的古文才是原汁原味的古文,但观看起来不太方便,需要你有一定的文化功底

没有好处!古人不是不打标点,而是古时没有标点。我们今天使用的标点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
我国最早的古书是没有标点的,在汉代以前,出现了一些标点的雏形,如在两句之间隔开一两字来写,或者用竖线、短横线等标示句子的完结,但是使用上并不普遍。到了汉代,有了著名的“句读(dou)”作为标示,符号有“↓”和“、”两种,《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钩识也,居月切”,“、”则为“有所绝止,而识之也,之主庾切”。就是说,凡是文末可以停止的地方,就用“↓”来标记,文中有可以句读的地方,就用“、”来标示,也就是今天的句号和逗号。 到宋代,到了宋代,钩号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