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吗?为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6 07:41:21

古人的书籍文章,虽然没有标点符号,但是有“句读”(jv dou),私塾老师教授学生时,用红笔断句,学生水平提高以后,不需句读,就能够通读文章。一般有点文化的人,也逐渐适应了这种读法。就是这样,也没有影响古代文化的发展,但是不利于普及。

古时候根本就没有标点符号,靠自己断句的,所以才会出现《语文笑话》中的因不同断句而意思迥异的笑话,也是因此,才有了关于断句的学术争议。
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人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张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学生中的一员。

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前驻华公使浦安臣带领"中国使团"出访欧美,张德彝也成为随团人员中的一名。张德彝有一个习惯,无论到哪个国家都喜欢把当地的景色、人物、风俗习惯记录下来,以"述奇"为编成小册子。1868年至1869年期间,他完成了《再述奇》。现在这本书名为《欧美环游记》,其中有一段介绍西洋的标点符号,云:"泰西各国书籍,其句读勾勒,讲解甚烦。如果句意足,则记'。';意未足,则记',';意虽不足,外补充一句,则记';';语之诧异叹赏者,则记'!';问句则记'?';引证典据,于句之前后记'""';另加注解,于句之前后记'()';又于两段相连之外,则加一横如'-'。"虽然张德彝不是有意识地向国内知识界引入标点符号,甚至带有反对的口气,觉得这些标点繁琐,但是却在无心栽柳的过程中为中国语言符号的发展带来了新风。

1919年4月,胡适、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6名教授极不愿意看着"现在报纸、书籍,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讲文法的区别,连赏鉴的意识都没有了"。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他们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行",。?:;!-()《》"等标点。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等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从此诞生。

以前没人发明标点符号,是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