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救月译文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08:13:48
求求大家了着太难了

(一)佛经
三、关于“猴投水月”

第二十七赞“如猴投水月”。
指出了众生不明白事物的真相,而认假作真,迷惑颠倒,就像可怜的猴子一样,看到水中的月影,便谓月亮掉到水里,成群结队地发起“救月”运动。结果,全部都掉进水里淹死了。
这个典故最早出自《摩诃僧只律》卷七,为佛陀对弟子们所说,故事是这样的:

佛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城名波罗奈,国名伽尸。于空闲处,有五百猕猴,游行林中,到一尼俱律树,树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现。
时,猕猴主见是月影,语诸伴言:月今日死落在井中,当共出之,莫令世间,长夜暗冥。
共作议言:云何能出?
时,猕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乃可出之。
时,诸猕猴即如主语,展转相捉,小未至水,连猕猴重,树弱枝折,一切猕猴堕井水中。
尔时,树神便说偈言:
是等呆榛兽,痴众共相随。
坐自生苦恼,何能救世间。308

这个故事是说明有“悲心”而没有“智慧”,不但不能救济别人,连自己的生命也有危险。佛是用这个故事来说明智慧不够,却野心勃勃地想普度人间,最终祗能是得到可怜的结果。所以接下去,他指出了当时的猕猴主就是现在的提婆达多,其它的猴子都是六群比丘。但在《涅盘经》里面就把这个比喻的含义明白地说出来了,如《大般涅盘经》卷第九说:

复次,不见所作者,谓一阐提,所作众恶,而不自见。是一阐提,憍慢心故,虽多作恶,于是事中,初无怖畏。以是义故,不得涅盘。喻如猕猴,捉水中月。309

梁朝宝亮等人所撰《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二十二,宝亮对此的解释是:

猕猴捉水中月者,为阐提作喻,夫水中之月,月之影也!猕猴譬阐提,月譬涅盘,水譬有漏相善,水中月譬涅盘影也。无水则无月影,缘有佛说有漏之善,善本资向涅盘,气分相关也。凡夫修相善,故遏重惑,得人天报,无大粗苦,颠倒谓乐,犹如阐提,见生死中,五欲之乐,谓为真实也。作恶不即受,如乳即成酪,犹灰覆火上,愚者轻蹈之。310

由这个典故可以看出,佛经中的因缘比喻等等,并不是简单的讲述一些有趣的故事而已,所谓种种因缘、譬喻、言辞,为使众生离诸苦故,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