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世间的忍辱和出世间的忍辱,有何差别?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18:47:18
rt

世间法中有自我,有对境,自然有‘辱’,有‘忍’,故忍辱是有意控制,出世间法中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自然无一法可得,无辱可忍。

南无阿弥佗佛!

明心合十!

世间的忍辱:忍到某种程度...
出世间的忍辱:全部都忍~(一个觉者会和常人一般见识吗?)...
一切都是神佛的安排..我们改变不了甚麼的…
吃苦就是还业'(上辈子欠他的)..(不要逃避还业'以免生"利息")...

“经五百年口传的佛经难免会有失真和偏差,更重要的是一些信徒在口传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教训,从而导致现今的佛经浩瀚入海、内容不一,甚至多处彼此矛盾。可见现今的佛经已不再是释迦牟尼的教理了。”

民间佛教另一个“创造”就是菩萨。释迦牟尼并没有提出“菩萨”,庙里供奉的菩萨像更是违背释迦牟尼教理的。笃信佛教的阿育王曾下令铲除一万八千个雕刻偶像者,因为信仰虔诚的阿育王深知拜偶像是违反佛教宗旨的。

至于中国老百姓广为信奉的观音菩萨更是经过后人不断“改装”而成。梁博士说,观音是佛教徒把来自印度的慈悲神和自在神组装而成的新神,起初的观音是男子且留着胡子,后被中国佛教徒改成女子。“可见观音不过是后人杜撰的产物。而其所谓的菩萨显灵都是邪灵的工作。”

他又补充说,佛教起初没有永生、轮回、天堂之说,这都是从后来的信徒抄袭或改装其它宗教的教理而成,其目的是让佛教更加与时俱进,适应时代需要,以增加生存力和其它宗教的竞争力。

荣辱其含义就是入世
断其七情六欲 就一心一思想 已经能把七情六欲看开 看明白 亦叫出事 这就叫 修行先修心 先修菩提心 在修菩提果

快乐兄 身心清逸!

出世间忍的部份一般学人可能会搞错了。

不过先要说明忍的定义,佛法中的忍,是安忍,也是安住,也可以说是接受。也就是深心接受某个状况而能够安忍於这个情况下。因此并不是强忍,而是接受。

世间忍,主要是对於众生的忍,对於众生瞋骂毁辱的忍(接受),对於五欲的忍(接受)。

出世间忍,可以分为二乘与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