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大家帮我回答几道不算太难的文言文的小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09:51:37
造酒往米
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加二斗水,相参和,酿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曲一两,相参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酒家,谓不传与真法。酒家曰:“尔第不循我法耳。”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酒家曰:“可有米么?”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
噫!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
这个文言文中,对“乃往诮酒家,谓不传与真法”这句话你怎么理解?我们应该从这个故事中吸取什么?

赵某者,吴人也。家富多藏,有子三。其子恃父多金,朝夕挥霍,不务正业。有一叟善意相劝,曰:“尔之子,俱游手好闲,一旦尔逝,将何以自食其力?当戎之从学,而后自立。”赵某弗听,恣子放荡。寻赵氏卒,其子益挥霍无度。未久,资财尽。三子者,或乞食于街市,或盗窃于邻人,或饿仆于路侧。人曰:“此乃自食恶果也!” 然岂非其父之计短也!
你对文中“然岂非其父之计短也!”怎么理解?你从“此乃自食恶果也!”得到什么启示 ?

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这个文言文中你怎样看待陈季芳对客人所问的回答?该短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军至南中,所战皆捷。闻有孟获者,为夷汉所服,于是令生致之。既得,亮使观营阵,曰:“此军如何?”获对曰:“向不知虚实,故败。今蒙使观营阵,若止如此,定能胜!”亮笑,心知获尚不服,纵之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欲释获。获曰:“公天威,南人不复反矣。”于是亮进军,南中平。
本文中,你怎样理解诸葛亮七纵七擒孟获?从该短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②,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③,又不得,瞋甚④,复于地/取内口中⑤,啮破即吐之。王右军/闻而大笑,曰⑥:"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邪⑦?"
你怎样评价王蓝田这一人物?谈谈你对这

造酒往米
译文:
有一人向一家做酒的人家请教酿酒的方法。酒家告诉他:“一斗的米,加上一两酒引(酒药子),再加上二斗的水,相互掺和,这样过了七天,就变成酒了”
然而这个人比较健忘,回家后用了二斗水,一两酒引,这这样掺和起来做酒了,过了七天后尝一尝,还跟水差不多,于是就跑过去责怪酒家,说人家不教他真正的酿酒之法,酒家说:“你只是没有按照我说的方法去做呀。”这个人说:“我是按照你说的做的:用二斗水,一两酒引子。”酒家问他:“米放了没有?”他低下头想了想说“是我忘记放米了!”
哎!连酒最基本的东西都忘了,想要自己酿酒却酿不出酒,反而生气怨恨教他方法的人的不好。当今世上的不少求学的人,忘记去打基础,而想着一步登天,结果什么也学不到,不跟这个人是一样的吗?
注释:于:在.尝:品尝.犹:还是.循:按照.
寓意:求学的人不可只想着直接一步登天而忘记去打基础,结果会什么也学不了.
道理:告诉人们求学不能只想着一步登天而不打基础,否则,会什么都学不到的

翻译:吴国有个姓赵的人,家里很富有,有很多收藏品。他的儿子们仗着父亲有钱就每日挥霍不务正业。有一位老人好意劝导他说:“你的儿子们都游手好闲,一旦你死去,他们怎们能靠自己的力量生活?应当让他们学习本事,然后才能有本事独立生活。”姓赵的人不听劝告,继续放纵儿子们。等到赵某死去以后,他的儿子们依旧挥霍无度。不久,资产都被挥霍空了,三个儿子有的在街市中乞讨,有的偷邻居的东西,有的饿死在路边。人们都说:“这是自做自受!”然而这难道不是他们父亲的错误吗!
启示:凡事都得靠自己,不能太宠孩子了,是时候就该让他们学会自己做事,学会独立。

有人问陈季方说:“您的父亲太丘,有什么功德,而担负了天下如此好的声名?”季芳说:“我的父亲就好像生长在泰山山腰的一株桂树,上面是万丈高的陡壁山峰,下面有无法测量的深渊;树顶被甘露沾湿,树根为泉水滋润,在这样的时候,桂树又哪里会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渊有多深?当然我的父亲也不会知道这功德是有还是无。”
1.陈季方的回答一方面阐明了儿子不该议论父亲的儒家伦理观念,另一方面更烘托出了父亲的高大形象和高深修养。 2.启示:学识渊博也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