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森有什么精神?(人教版8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09:54:37

吃苦在前,不谈享受。孔繁森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全体干部召开会议,讨论研究阿里地区的用电问题;亲自跑到海拔最高的学校去看望师生;说服自己领养的孩子安心在当时穷乡僻壤的阿里上学;进京城公干舍不得买件新衣服,买条新领带……孔繁森没钱吗?一家伙帮阿里要了1800万救灾款;孔繁森有钱吗?妻子出院了,还倒塞钱给地委书记“穷家富路”。

以民为本,甘作孺子牛的“公仆”意识和行动。自己掏钱给被拖欠工资的教师发薪,随时带着医药箱为百姓治病施药,和战士们同吃同睡同唱《说句心里话》,帮老妇人暖脚,背老妇人雪灾脱困,为了省钱出差住地下室……孔繁森去世前,走遍了阿里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影片没有多少恢宏巨大的大写意,有的只是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进百姓心窝,这种温暖真实而弥久。

不空谈,不搞形式不走过场的“实在人”。百姓如今很反感领导干部的一句话就是“再研究研究”、“回去再商量商量”,老百姓形容这种工作作风为赵本山上央视——净忽悠。孔繁森不同,教师没发工资,当即掏自己口袋解决;老人没保暖被褥,当即敞自己大衣暖脚;兵站不通邮,当即打电话解决;百姓雪灾被困,当即驱车前往慰问、组织救灾物质和车队……“大干部、活菩萨”,朴素的语言是给孔繁森最崇高的评价和最真诚的拥护。

了解和关心下属,主动帮下属解决实际困难。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孔繁森无疑是个失职的儿子、丈夫和父亲。教委主任孟志华也是影片镜头较多的主要演员之一,起初,为了阿里的崛起,尽管孟主任给孔书记送礼(用来冬天燃烧取暖的干牛粪)了,孔繁森没有答应他的调动申请。待真实了解到孟志华家中妻子卧病在床,高龄母亲“倒行孝”的实际困难时,孔繁森主动把他“赶”出阿里。

“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是清人郑板桥先生的“官道”,“做员工贴心人”是远成集团管理干部的“做派”,学习孔繁森,需要我们时刻反问自己一个问题:

倘使有一天我们不在时,员工会为我献上几条哈达?

乐于助人 无私奉献 做人民的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