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中“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一代·地纠正着前人的错误。”请举一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17:02:05

原来人类认为世界的中心是地球 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再后来有人提出宇宙是无限的 没有中心

问一下 第一段中连用两个“只是”有什么作用?

然后,我们会不断地发现,前人是对的。
越是否定,越是不断地探究,最后还是在一个圈子里。^_^
————————
所以同理可证,这句话又是正确的。
————————
但我们的确是在不断地纠正着前人的错误,至少是对我们自己而言。当然对于自然科学来说,我们确是在这么做的。^_^
很多话都有他的适用条件,同等的吧。

以前有的国家信仰计划经济,有的信仰市场经济,现在都基本认为经济需要市场也要计划。

一、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说

“天人合一”是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最早由战国时子思、孟子提出,他们认为人与天相通,人的善性天赋,尽心知性便能知天,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是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主张消除一切差别,天人混一。西汉董仲舒强调天与人以类相符,“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宋以后思想家则多发挥孟子与《中庸》的观点,从“理”“性”“命”等方面来论证天人关系的合一。明清之际王夫之说“惟其理本一原,故人心即天”(《张子正蒙注·太和篇》),但强调要“相天”“造命”,“以人道率天道”。天人合一各说,力图追索天与人的相通之处,以求天人协调、和谐与一致,实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之一。

(选自《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二、中国古代的天人之辩

天人之辩,即关于“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关系的论争。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天人之辩”成为哲学争论的中心问题。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但也强调“畏天命”的必要。墨子重视人的“强力而为”,但又提出“天志”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老子指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提出人应当顺从自然。子思、孟子主张天人合一之说,认为人只要扩充“诚”的德性,就“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礼记·中庸》)。庄子则主张“无以人灭天”,“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