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钢的热脆性,冷脆性?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0:36:36

热脆性:对钢进行热加工(锻造,轧制)时,加热温度常在1000℃以上,这时晶界上的FeS+Fe共晶熔化,导致热加工时钢的开裂。
硫在固态铁中溶解度极小,它能与铁形成低熔点(1190℃)的FeS。FeS+Fe共晶体的熔点更低(989℃)。这种低熔点的共晶体一般以离异共晶形式分布在晶界上。

冷脆性:随着温度的降低,大多数钢材的强度有所增加,而韧性下降。
金属材料在低温下呈现的脆性称为冷脆性。材料由延性破坏转变到脆性破坏的上限温度称为韧脆转变温度。为防止发生低温脆性破坏,钢材的最低允许工作温度就应高于韧脆转变温度的上限。值得一提的是,具有面心立方晶格结构的奥氏体不会发生低温脆性,因为温度降低时奥氏体会向铁素体转化,进而生成铁素体和渗碳体分层分布而成的珠光体,而体心立方晶格的铁素体会发生低温脆性。
钢材中磷含量的增加会显著增加钢材的冷脆性。

铁脆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冷脆性
一种是热脆性
冷脆性金属材料在低温下呈现的冲击值明显降低的现象。大多是含磷元素高引起,象当年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后来有人分析是制船钢板冷脆性引起的。 另外碳也能增加钢的冷脆性和时效敏感性,使铁的可塑性和抗冲击性降低。
热脆性指某些钢材400~500℃温度区间长期停留后室温下的冲击值有明显下降的现象。在高温时并不表现出脆性,只有用常温冲击试验才能表现出脆性上升,可比正常值下降50%~60%以上。低合金铬镍钢、锰钢、含铜钢易有热脆性.当含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热脆性的性质.
你的情况可能是含碳量多,或含有过量硫磷和溶铜。

钢材在某一高温区间(如400—550℃)和应力作用下长期工作,会使冲击韧性明显下降的现象称为热脆性。影响热脆性的主要因素是金属的化学成分。含有铬、锰、镍等元素的钢材,热脆性倾向较大。加入钼、钨、钒等元素,可降低钢材的热脆性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