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问题~鱼我所欲也~!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13:57:29
在这篇文章中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提出的?
找出文中进行反面说理的句子?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第二段中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观点
你认为文中义的内涵是什么?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嘛?为什么
根据第一段的文意,说说文中的贤者指的是怎样的人?
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是指什么?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其本心?

观点:舍生取义 以鱼和熊掌设喻提出

句子: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何不为也

二段:从正面举例,用路人,乞丐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生动 说明人们把义看的更珍贵,义重于生,舍生取义

义: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孟子认为自己做坏事感到羞耻,别人做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君子遵循的正路 有,新时代中讲道理,善良,有同情心,尊老爱幼,知荣知耻,明辨是非,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等行为均是义的行为

贤者:能做到舍生取义,保持本心的人

本心:在文中指天性善良,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之心,即恻隐心,羞恶心,恭敬心,是非心(孟子说:恻隐心-仁;羞恶心-义;恭敬心-礼;是非心-智)
失其本心的原因:(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着得我)贪图名利,在利益诱惑驱使下逐渐丧失本心

全手打,累死了,给个最佳吧,答案是刚学完的
O(∩_∩)O

提出了什么观点: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大义”);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是贤人有这样的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怎样提出的: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

反面说理的句子:“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第二段的思想观点:微不足道的小事,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人不应因此而丧失本心;贪求富贵的行为很不值得,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

文中义的内涵:每个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

很有坚持的必要。为什么?例如有些人在民族存亡和革命成败的危难之际,能够宁死不屈、舍生取义,而在革命成功、天下太平的宴安之时,却不顾廉耻、不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