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祭的起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19:31:22
老师给了这么个话题,虽然是挺无聊的,但也没办法,中国的大学就是这样,将人往各种没什么意义的事上拉,扼杀了太多的像我这样的天才。
大家帮忙找点资料啊,我是理科生,这方面差劲的很,也没什么兴趣,有文科达人来帮忙瞅瞅,大恩不言谢,积分随便拿。
查不到啊!
谢谢 小李知飞刀 的答案,不过能有仁兄再加点就更好了,谢谢啦各位,小李知飞刀如果是自己写的,能不能在多加点,谢谢啦,就一个形式,但形势就得有数量嘛,呵呵,分数你们要的话我可以再给你开个问题加。

【具体的时间已不可考,但绝对自古有之!】

古代祭祀不乏由历代朝廷主导的公祭,如《礼记·祭法》中云:“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由政府代表大众慎终追远,最初级的意义在于表达对灾害遇难者和其他逝者的哀思,但在最根本的意义上,还在于要以史为鉴,从过去的历史中总结出经验,避免侵害大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各种灾害再次发生。如果能从逝者所代表的过去中找到更多有利于生者的价值,将是对逝者最大的纪念。
政府公祭先逝者,就是要树立生者的价值和尊严,彰显生命的可贵。对于生者价值的弘扬与树立,必须通过对生者权利的尊重开始。保护每一个个体的权利,正就是政府存在的价值。而这些权利当中哪些还受到不正当的限制和剥夺,哪些还没有能保护好,哪些还有待于进一步确立,比如自由迁徙的权利,同工同酬的权利,享受同等国民待遇的权利,加上劳动权、财产权等许许多多的权利,都是构成每一个公民个体生命价值和尊严的组成部分,成为每个人幸福的重要因素和指标。

着眼于“公祭经济”与“文化形象工程”背后的政绩考量的公祭风潮,在公共财政预算受不到有力约束的情况下往往会演化成“烧钱的文化秀”。其实际上的功用不复是传承传统,而是在耗散历史。
当下中国正在朝着向一个法治社会与公民社会的转型上努力,政府应该做的是促成民间社会空间的自发养成。而祭祀实际上是私人化信仰的一种表达方式,公祭则是这种信仰表达的社会化。行政主导下的“公祭”热潮,其实际是在通过体制内的行政权力人为干预私人的信仰选择,更是在压缩民间社会的活动空间。

所谓的“公祭”持续升温,其实背后都另有隐情。不管怎么说,有些“公祭”与中华民族崇尚简朴的传统美德格格不入,劳民伤财,早就应该降降温了。

最好的方法是:在百度里搜索一下,应该会有你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