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不畏我严而畏我廉吏不畏我公则明廉则威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23:08:24
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明,廉则威。这句话出自何处?

《官箴》:“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明,廉则威”
据考:此为明朝泰安知州顾景祥刻于泰安府衙,后由山东巡抚年富书写的《官箴》刻石,后广为传诵。
1. 箴文的来历与颜希深
三十六字的箴文,是颜希深在清朝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间任山东泰安府知府时,在旧科房的残壁中发现的。箴言原是明孝宗弘治年间,为了整顿吏治,提倡廉政,时尚流传的做官格言,故曰“官箴”。当时,贞庵主人任泰安知州,曾将箴文刻石自警。箴文共三十六个字。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
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2. “官箴”原文: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
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僚属不惧怕我的严格,而是惧怕我的廉明;老百姓不是佩服我的才能,而是佩服我的公正。公正就能使老百姓不敢不尊重自己,廉明就能使僚属不敢骗上司。公正使人明察,廉明产生威信。
3. 箴:也叫箴言或箴词,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以规劝告戒为主。“官箴”,即做官人

明朝嘉靖,河北无极知县郭久礼总结的他为官经验,被后人称为“官箴”,出自。《清稗·官箴》